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技术驱动与人文价值的再思考
2021-09-10丁婧源
丁婧源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技术赋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沉浸式体验与深度式参与,但是依赖大数据算法的工具理性也因此造成“算法偏向”和“数据权力”等“黑箱”问题,是否忽视了“人”的价值理性?坚守与发展媒介素养中“把关人”角色的扮演、新闻写作的叙事技巧和深度解读,是时代对“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生产;技术;人文价值
人工智能新闻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辅佐新闻记者的一种物质文化。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是人的行为。技术应当被理解为人的工具性手段。
喻国明教授认为:“从社会发展的逻辑上说,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犹如有机体的进化一样,一旦发生便具有其发展的不可逆转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传媒业原有的边界在逐渐消解,这样的时代也意味着专业媒体与媒体人的价值重塑。因而,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关注传媒业新闻生产的技术驱动与人文价值遵循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受众体验的升级
(一)个性化算法内容定制
技术赋能于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GPS定位系统、人脸识别、指纹录入等能精准掌握到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浏览历史数据、社交关系、地理位置、关联内容等多重维度详细信息进行数据拟合,构建相应关键词和标签从而较为精确地进行用户建模、勾勒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内容。
现阶段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主要以有聚合功能的新闻APP为主。在一点资讯APP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数以千计的长尾频道,这些长尾频道的创造者都是用户个人,任何关键词在搜索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自动生成频道,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频道的创建者。
这也体现了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推送的另一个特点,用户自主生成新聞热点内容并经平台进行传播,如新浪微博的热搜排行榜,即“用户—平台—用户”的新闻推送方式。
(二)沉浸式体验与深度式参与
随着VR、AR、MR等技术逐渐被纳入融合新闻的日常生产轨道,到目前为止,已经构建出一种超出符号化环境的临场化环境。3R技术与360度全向视频、3D建模、计算机生成图像等可视化技术相结合,用户可以直接置身于一个与现实世界感官相同的三维虚拟世界。新闻体验全面升级,用户的多重感官在新闻接收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唤醒与统合,从而在意识沉浸、时空沉浸、交互沉浸中获得极佳的具身体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纽约时报》发布了一则名为《这种3D模拟显示了为什么社交距离如此重要》的沉浸式报道,该报道将3D建模技术与AR技术相结合,向读者展现了飞沫是如何在现实社交网络中进行传播的。
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人文价值的生存空间
人工智能新闻业要努力避免让技术逻辑凌驾于人本主义的核心逻辑之上,而应该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持续探索并发挥人类记者的创造力和竞争优势,在人机互嵌下完成新闻信息属性与文化属性的融合,为人工智能新闻作品“加温”。
(一)信息整合中“把关人”角色的扮演
机器内容生产,首先是人工智能技术从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自主对数据作出选择与整理,随后从筛选出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进行内容的自动生成,新闻工作者再进行意义的阐释。目前机器审核更多通过对关键词句、标签等信息的获取,而人类相较于技术,独特之处在于人可以在完全不出现提醒词句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价值判断的预设与植入”,这是目前机器不能做到的,因此新闻从业者应当加强“把关”的素养,发挥在该环节存在的重要意义。
(二)新闻写作叙事技巧
智能机器人快速生成的新闻呈现了客观事实的外在环境,但由于不具备人类真情实感与敏捷思维,无法观照到报道对象的内心情感,更无法进行深度与多角度采访。机器与算法可以更多地描绘现实图景,但对现实图景的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人,尤其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媒体人。记者仍然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写作叙事技巧的优势,在灾难性新闻报道面前,不是无人机搭载传感设备的冰冷地将拍摄到的高清血腥场景、暴力场面,而是通过修饰性地再次加工过的语言,给受众带来心理缓冲的余地,有温度地传达新闻事实。
(三)新闻内容深度解读
像深度报道和评论这样的意见性信息生产,也是如此。闾丘露薇认为:“所谓的反转,只不过是公共舆论基于错误或者并不足够的信息而做出的价值判断,之后被更多的事实所证明是错误的而已。”写稿机器人生产的稿件虽然在时效性上领先,但消息来源的真实性需要进一步核实。调查型记者可以将充足的时间、资源投入深入的调查,极力控制“反转新闻”事件的发生。新闻工作者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能够使得真相或有用的信息尽可能多的被再次取证,挖掘出事实的真相,还原事件的真实性。人对真相的不懈追问,对正义的不懈追求,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结语
尽管新闻业的公共危机已敲响警钟,但正如翟秀凤所说:“新闻机构将有一套无私的商业民粹话语来包装这场危机:精英主义的信息生产是对大众智慧和创造力的否定,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才是民主社会的无上追求。”
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中如何应用和发展,我们应当始终明白,“人永远是新闻生产的核心要素,机器只是人的附属”,人类始终掌握着技术的方向盘,人类应当以谨慎乐观的态度,直面与解决技术带来的风险,努力与技术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赵鑫,赵盼超.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人工智能新闻内容生产再思考[J].中国出版,2017(09):46-49.
[2]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带动传媒新变局[J].新闻采编,2015(6)
[3]彭兰.万物皆媒——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势[J].编辑之友,2016(03):5-10.各种物体可以联上网,意味着都可被数据化,通过量化采集可以将物质世界中的内容编码成为“抽象数据”。
[4]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1):8-14+29.
[5]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01):26-33.
[6]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
[7]“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03):41-45.
[8]仇筠茜,陈昌凤.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J].新闻界,2018(01):28-34.
[9]卢雪尧.新闻“偏见”: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的不透明影响[J].东南传播,2020(09):5-8.
[10]刘乐乐.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新闻生产伦理研究[J].视听,2020(09):198-200.
[11]刘彦鹏,毛红敏.人工智能重塑新闻生产:量化转向、价值扩展与体验升级[J].中国出版,2020(20):24-28.
[12]孟育耀.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基于人文价值与技术发展的反思[J].传媒,2020(2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