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21-09-10刘杰
刘杰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教师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上就要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课下则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爱玩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其集中注意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34
数学是必学科目之一,随着学生学习时长的增加,其难度也逐渐上升。人们常说数学有三座大山:成绩下降、作业增加、升学考试,这三座大山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打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数学也因此成为了“拖累”当代学生学习进度和考试成绩的一颗定时炸弹。很多家长从孩子小学开始就较为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但收效甚微,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而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会觉得小学数学非常简单,在给学生讲课或者辅导的时候经常只是单纯强调数学原理和数學解题方法,不会去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积极性,也不会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总是觉得学生考试成绩不达标是因为孩子天赋不高,不聪明。实际上,每个孩子智力差别不大,只是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通过后天学习是可以弥补其存在的差异的。而教师和家长的这种态度会逐步感染到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做事容易三分钟热度,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会很难对数学产生深入学习的想法,自然学得不够扎实。
事实上,优秀的数学课堂不能光依靠教师的领导,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学习积极性是一种积极心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也能够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研究所学知识,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法,将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引导地位,重点启发学生如何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由“我要学什么”变成“我想学什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溜号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一、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大多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复述,如果课堂中涉及到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既是帮手也是难点。太难的东西学生一下子吸收不了,就会失去好奇心,所以,只有教师把握好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才不会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前要备好课,清楚地了解每堂课的内容,先从简单有趣的内容开始讲解,再将内容引导至难点、重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将知识简化,把一些难点知识用有趣的方式来表达,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分数这一部分知识就可以用分蛋糕的例子来进行讲解。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往往都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学情境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情境可以在课堂各个阶段运用,在课堂前期运用能够引入新知识,课堂中后期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模拟鸡兔同笼的情景。另外,还可以用数学游戏来吸引学生,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游戏教学能够让学生“玩着学”,间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用接龙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二、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积极性和自信心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两个心理因素。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没有积极性,就是缺乏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但教师和家长经常给学生灌输数学很难学、数学需要天赋的观念,导致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带有恐惧心理,总是担心自己学不好而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长此以往,心理压力会慢慢随着数学学习难度的增长逐渐转变为心理负担,学生的学习状态必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数学很简单” “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数学”的心理暗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能够从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另外,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和教师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哪里学得不好,也就没办法及时调整课程或者进行辅导。而教师尝试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不一定是直接询问,也可以让学生传小纸条给教师,或者鼓励学生在作业反思的部分写出自己的疑问。
其次,教师除了要在讲课的过程中做到知识难易交替,布置的题目也要难易程度适中,由易到难,每道题或者每个知识点间最好能够把其中的联系展示出来,只有学生真正搞懂一个知识,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稳扎稳打地学习,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做题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数学中的绝大部分题都从简单的原理出发,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当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以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所增加。在课堂中,教师也要经常鼓励学生,尝试与学生多沟通,每节课可以设置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即使答案不对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肯定,倾听学生的想法后再去纠正错误。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来讲,给予所有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从展示中获得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喜欢上学习数学。
三、贴近生活,强调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大多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生的生活常识有限,在生活中的一些小发现就能让他们欢呼雀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要将数学课堂局限在教室里,而是走出教室,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寻找数学的影子,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几何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寻找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分享到课堂,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下,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主动帮助家长或者朋友解决数学问题,锻炼学生数学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如果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信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