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
2021-09-10李岩龙
李岩龙
1996年是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里程碑。继足球、篮球之后,排球运动终于迈出了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然而,中国排球职业化进程并不顺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发展现状。
1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1.1 初次引入阶段:小试牛刀,首尝职业化商业运营路径
一般认为,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始于1996年。事实上,我国排球运动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可以追溯到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中国排球协会全资成立了华力宝公司,拉开了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序幕。由于联赛刚刚起步,参赛俱乐部并不多,已经连续三次保持在16强的水平。现阶段,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开始学习国内外职业联赛的专业化运作模式,并首次尝试联赛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现阶段,由于缺乏市场开发和商业运作的经验,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大多只进行了俱乐部的冠名开发。俱乐部的运动员穿着冠名赞助商的服装参加比赛,获得的赞助资金也较少,而且大多数只有几十万。虽然俱乐部获得的赞助资金较少,但为中国排球联赛的市场化运作开创了先例。当然,在这个时期,找不到赞助的俱乐部不少。但至少大部分俱乐部都尝到了联赛职业化运作的甜头,俱乐部也从以前完全依靠政府和体育行政单位的格局中解放出来,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1.2 快速发展阶段:大刀阔斧呈现粗放式蓬勃发展态势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的粗放式发展,是指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力、财力、物力的高投入和高消耗所推动的,有时甚至是以牺牲联赛和俱乐部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已经影响到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和俱乐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职业排球联赛整体呈现出粗放、蓬勃的发展态势,联赛和俱乐部的业务推广和市场开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3 逐步调整阶段:精雕细琢探索精细化市场开发模式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精细化市场开发模式是指中国职业排球联赛在市场开发和运作过程中,由市场开发的“量”向市场开发的“质”转变的发展模式。精细化市场的发展不是靠高投入、高消费来推动的,而是靠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来推动的,是指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融资模式、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优化和完善。从我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历史来看,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整阶段,联赛以挖掘为主。
管理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真正的现代管理应该通过良好的管理模式来实现,而良好的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对我国职业排球联赛管理模式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俱乐部的管理,呈现出日益规范化的特点。但由于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发展时间不长,完全独立经营的俱乐部很少,未来的发展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2 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趋势展望
2.1 社会资本投入将成为我国职业排球联赛融资的主流模式
根据我国职业排球联赛的融资现状,主要有三种融资模式:政府资本投融资模式、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公私合营资本投融资模式。通过数据不难发现,虽然政府资金投入的融资模式簡单易行,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量小,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排球联赛发展和运营的资金需求。因此,从长远来看,政府资本的完全投入势必影响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现有俱乐部采用政府资本投融资模式将逐步向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转变。公私合营资本投融资模式作为政府资本投融资与社会资本投融资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能够调动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此外,由于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不仅融资量比较大,而且符合我国体育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方向,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排球联赛和俱乐部融资的主流方向。
2.2 企业自主运营模式将是我国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通过对我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管理模式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排球联赛俱乐部管理模式主要有企业主办的非实体俱乐部、政府与企业联合经营的实体俱乐部,企业自主经营的俱乐部。从调查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俱乐部意识到企业赞助的非实体俱乐部的不足。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俱乐部市场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俱乐部的进一步市场化和职业化,不利于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自力更生,勇于承担风险,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我国国情而言,由于俱乐部和运动员属于体育管理体制,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状况。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自主经营俱乐部将是我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3 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排球作为三大球种之一,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回顾我国职业排球联赛的发展历程,我国职业排球联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引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逐步调整阶段,在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国排球协会的正确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中国职业排球联赛职业化改革与发展将迎来新的进展和突破。
(作者单位:山东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