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取向探究
2021-09-10李正茂
李正茂
1 核心素养理论内涵
教育部发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与框架,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带动了个分支学科研究发展,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它指的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校学生特点
2.1 心理特点
随着社会的时代变迁以及经济的快速腾飞,在各种环境的作用下,当代高校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具有独特性,逻辑思维和认知水平逐步提高;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追求时尚创新意识较强,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心理脆弱,部分学生出现人际交往不愉快的特点。
2.2 生理特点
此阶段的高校生,在发育上身体已经成熟,身体的各组织系统都已发育完善,此时着重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对于提高他们的人体机能和运动技术有着重要价值。
3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取向
3.1 体育锻炼主观思想取向
高校学生作为校园当中的教育主体,其表现出了旺盛的精力,很强的自我表现力,各体育项目成为很好的展现平台,对于体育锻炼活动总体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性。从研究的统计数据可以判断,男女学生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其中38.8%的学生有想参与的主观思想取向; 有22.2%的学生表现出可以参与; 还有16.7%的学生呈现无所谓的体育锻炼的思想取向,只有不到 4.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參与。
3.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锻炼动机分析
运动动机下位因素所包含了,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无动机。通过数据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为,感受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缓解压力等,外部动机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展示自我、增进交往,无动机参与者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身体自我效能感低,缺乏兴趣,对体育带来的教育价值认知程度低等。
3.3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取向
体育行为是通过一定的目的和意识,采用相关联的运动手段,所进行的活动,高校学生通过不同的参与动机,展现了多样化的行为取向。高校学生处于校园青年同辈群体之中,其朝气蓬勃、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理,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展现了多样性的取向需求。从研究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在项目选择上男女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且在项目选择上比较集中,男生中43.2%选择具有身体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足球。女生38.6%选择健美操、舞蹈作为主要锻炼活动,通过运动媒介展性女性柔美,同时身体塑性形较强。而进行体育锻炼,主观的心理动机参与意识,所表达出的是内在的倾向性,在参与目标的实现上同样受到外在客观因素制约。
4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锻炼行为优化策略
4.1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动机优化策略
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基础和前提作用的是教师的培养,校方领导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由于高校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里,应建立多样化的趣味运动形式,引入新型的运动项目,通过教师的职能发挥指导作用,加大多渠道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培养运动乐趣,通过这种规则化的体育活动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促进团队合作与交流完善体育品德与修养,在学生运动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4.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行为优化策略
在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校园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加大经费投入,在学生运动技术学习上,教师应加强各项目培训指导,逐渐形成学生主导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得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主观思想取向呈发散式发展,拓宽选择面,并且一定要考虑到性别差异性,满足不同性别的活动需要,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5 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取向,受性别差异导致的参与动机以及客观物质条件因素影响,核心素养教育前提和基础,在于教师的进一步培养,通过相关培训增强素质能力,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教育,同时注重性别差异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在基础设施上进一步完善,加大经费投入,减少客观因素造成的体育锻炼活动消极性。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