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建设
2021-09-10田燕
田燕
课程思政,指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机结合,突出课程教学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至全方位流程、全员及全科之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思想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开展期间,包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内涵,构建全方位且极具时代特色的体育课程育人体系,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意义及作用。因此,本文以大学体育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其现存问题,进一步提出课程思政背景下具体的育人路径,旨在全面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课程思政”理念自提出以来,明确要求各大高校将德育内容与体育课程教学间有机结合,能极大程度上增强体育课程的德育教学功能。从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来看,普遍存在过于看重学生机体素质培育的问题,完全忽略思想政治理念与体育课程教育间融合,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为了积极探索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的育人路径,相关高校势必需要兼顾大学生机体健康发展及思想政治培养二者间差异性,否则无法向社会输送更多地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甚至可能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鉴于此,本文针对“课程思政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 课程育人路径建设的作用及必要性概述
大学体育课程开展期间导入课程思政理念是统一体育课程价值的前提条件。从传统教学模式角度来看,体育课程的价值集中体现于增强学生体质、传承优秀体育文化及全面掌握运动及体育技能等方面,但是对于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体现不充分。由此可见,将体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教育与价值引导功能间有机结合,方可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应用价值。同时,导入课程思政,能持续优化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特别是构建教育评价机制,纳入运动乐趣、体育品德及健康行为等指标,能全面展现体育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学过程始终,能取得全方位育人及全过程育人的目标。课堂作为育人及课程教学的前沿阵地及重要渠道,各类课程势必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间形成一致方向,利用全课程、全过程及全员的育人形式,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间保持同一方向,明确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将集体素质与体育常识间相结合,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能满足同时培育大学生机体素质及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
2 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育人本质不足
当下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教学双方对体育课程及思想政治理念理解层面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体育课程教学不存在明确目标及学生群体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出现偏差等,过于看重通过考试及获取学分,反而不利于学生个体长远发展。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培养提出相对硬性的规定,即大学生始终遵循学校规定修满2年大学体育课程且获取相应学分,以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时倾向于选择分数高或通过率低的项目,导致体育课程丧失原有的应用价值,反而无法集中体现体育课程的开设作用。此外,体育课中多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造成学生体能指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2 课程设置偏向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隐性课程及显性课程均尚未得到合理设置,难以满足知识传授与价值取向相结合的要求。其中,显性课程又称显性思想政治课程,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隐性课程又称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例如:以体育课程为例,其本质为隐性思想政治课程。当下我国体育课程设置尚未将显性思想政治课程与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其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于显性教育阶段,不止无法充分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难以取得体育课程中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效果。由此可见,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间关系处理不得当则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3 育人统筹不当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势必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体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间尚未达到合理融合,以至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不具备创新性意识,停留于模仿教学的阶段,说明常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知识追求需求,难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机体素质,甚至可能影响总体学习效率。我国多数高校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过于看重体育技术,其教学计划的拟定及实施完全脱离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具体实践期间,仅仅热衷于培训领导团队及竞赛,完全忽略大学生教育环节。
3 课程思政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建设要点分析
3.1 强化教学管理
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其本质为教育手段,不止能向学生普及体育知识,更能树立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满足锤炼其内在精神的要求。同时,体育课程以锻炼身体素质及掌握体育知识技巧为核心目标,侧重于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及思想理念,换而言之体育能提升个人机体素养及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因此,相关高校体育教学将育人重点由原本的掌握体育项目技巧及体育技能向培养学生体育品质、精神及意识转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例如: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道德素质建设力度,鼓励其主动参与体育课程改革。
3.2 重视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与课程任务、课程目标实现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往往被视为实现的前提条件,而将大学体育课程设计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输出更多地高质量人才,是传统体育教学提升其内涵的有力举措。因此,相关高校高度重视教师备课环节,尽量于上课前期完成课程设计,不断增强教师课程设计的能力水平,促使其成为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夯实基础。例如:肩负起引导教师的职责,灵活运用线上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其应用优势,将讲解清晰、动作规范及画面精美的教学课件引入课程设计之中,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体育课程的教学技巧,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同时,课程设计能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促使体育文化逐步渗透至体育课堂线上教学过程之中,更好地突出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魅力及体育精神等文化理念,例如:播放運动竞赛教学视频,向学生直观传达体育运动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侧重于培养学生坚强果断、团结合作、勇敢无畏及挑战自我的优秀品质,形成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工作作风。此外,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优势,适当开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例如:八段锦、五禽戏及太极拳等,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品牌课程,以传授及讲解传统体育锻炼方式为基础,侧重于向学生宣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3.3 健全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判断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价值的过程,是提升教学质量及规范教学行为的有力举措。因此,课程思政下建设全新的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期间,势必需要搭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否则难以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体育课程线上教学相融合的目标。例如:评价体系根据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及劳动特点,不得脱离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集中体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目标及指导思想,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内容及标准。同时,以向教师提供人文关怀为基础,赢得社会、家长及学生三方的支持,否则难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以至于出现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的问题。此外,积极引进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4 结语
通过探究,认识到大学体育教学水平还有待提升,存在着较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课程认知偏差、体育教学目标不明、育人本质体现不充分等。与此同时,部分高校自身体育课程设置合理性远远不足,难以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以至于教学理念与育人理念之间出现统筹不一致的问题。因此,相关高校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合理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强化教学管理的力度,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形成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方案,并且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