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学习在高校瑜伽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2021-09-10李春梅王震
李春梅 王震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之提出的“互联网+”概念也成为各行各業创新和发展的新趋势。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推进高校教师在教育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变革。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跟上时代的脚步,顺应社会发展新常态,为社会培养高效能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去探索更适合时代需要的新模式。
1 混合式学习概念的界定
1.1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通过搜狗百科搜索,何克抗教授提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2 混合式学习的内容
根据混合式学习的目的和形式的不同,将混合学习的内容分为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混合。
(1)学习理论的混合:即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策略需要多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人本主义学习、教育传播、虚实交融、情境认知等理论)的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式的学习。
(2)学习资源的混合:根据学习理论的不同,需要从多元的角度开发学习资源,丰富直观的线上微课、因材施教的线下指导、同辈之间的互助学习等,把资源有条理的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便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3)学习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指导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以自主学习,也可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2 混合式学习在瑜伽课程中的运用与实施
根据对混合式学习理念的了解,我尝试将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到瑜伽教学中,其中这门课的教学理念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运用引导式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采用行动学习模式,构建认知结构,从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具体路径是:体验探索,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巩固提高。下面本文将以课程任务二,瑜伽拜日式的技术要领学习为案例,论述混合式学习在瑜伽课程中的运用与实施。
2.1 反向教学设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打破“建立完动作示概念,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学练习”的传统体育教学顺序,采用“建立完整动作概念,体验探索,讲解示范,活学活用”的反向教学设计,学习新授课程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课上首先利用信息平台播放一段拜日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作为导入课程;接着我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带领大家体验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大脑和身体进行连接的过程,也是把前序课程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体验探索环节中学生产生了挫败感:陌生、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出现了障碍,即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老师下达的指令。于是,通过讲解示范的方法逐一的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当学生动作要领都清晰之后,再用示范带领和语言引导的方式,带着学生连续巩固动作3遍;接着用语言引导和体式纠正的方式再进行3遍的练习,让学生找到动作的标准;最后,为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了解拜日式的不同作用,结合学生阳光跑步的案例,将拜日式分成热身、心肺训练和放松练习三种形式,运用到跑步中,尝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线下任务、线上打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
基于新授课内容的完成,课下将提前制作好的完整示范视频、动作要领讲解视频和上课录制的音频发放到网络平台的资源科,供学生课下练习参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发放“每日瑜伽练习打卡”活动,要求学生每周不少于三次,并作为平时成绩的打分依据,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方式不但使学生熟练了教学内容,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为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基础。学生的打卡方式,主要采用图片或语言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打卡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练习。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熟练了拜日式的技术动作,并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
2.3 信息数据让学生了解身体
在第二次课上,通过集体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线下任务完成的情况。之后,通过信息平台发放在线问卷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脉搏测试,目的是更好地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具体做法如下:(1)课前脉搏:签到完成后,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脉搏测试,目的让学生记录和了解自己平时的心率情况;(2)5分钟冥想练习后的脉搏测试,让学生感受安静下来的心率状况;(3)5遍热身拜日式练习后的脉搏测试,让学生了解低强度运动对心率的影响;(4)5遍中等强度关注呼吸的拜日式练习后的脉搏测试,让学生了解有氧运动对心率的影响;(5)5遍高强度快速拜日式的脉搏测试,让学生了解无氧运动对心率的影响;(6)最后是5-8分钟挺尸式练习后的脉搏测试,让学生了解身体完全放松,能量得到恢复后心率的状态。在这个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调动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2.4 行为引导式教学在动作要领讲解中的运用
集体练习之后,学生熟练的掌握了拜日式的技术动作。本课程继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精准拜日式体式的动作要领,解决如何深入理解拜日式的动作要领的难点。根据“每日瑜伽打卡”的反馈情况,挑出练习过程中体式问题最多的几个体式进行精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看选出体式的详细讲解视频,然后聚焦出每一个体式中大家都想解决的问题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利用周围的各种环境作为辅助工具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帮助学员实现动作要领的理解?”。当学生想出方法后,老师带领学生将方法合理化、规范化,使这些方法得到共识并进行整体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逻辑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换位思考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 混合式学习中信息化手段在体育课堂中使用的优势分析
从长期的实践教学效果来看,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学习行为的发展和实施,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互联网时代为学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即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辅助教材,又为学生提供了课余自学的拓展资源。依托平台自建资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手机APP自制5分钟以内的课程微课,或者通过直播平台开设直播课程供学生线上学习,以创造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即使在家也可以跟着老师练习的条件。
(2)混合式学习,比单纯的信息化学习多了人情味,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打卡情况,老师及时给到针对性的反馈,通过关注和文字鼓励,让现代教师从威严、高高在上的课堂掌控者变为成长之路的陪伴者,从知识的灌输变成德育塑人的榜样。
(3)混合式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便于数据的整合和课堂的管理。利用信息平台,可以快速在课堂上进行考勤、分组、发放任务及问卷等教学活动,而且学生提交的数据及时反应在平台上,作为教学评估和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调整的有效依据,改善传统的数据统计,带来的繁琐及人为误差。
4 结论
混合式学习利用信息化工具将体育锻炼日常化,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次数,比每周一次课的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身体变化和素质能力的提升,坚定了学生保持锻炼的信心,为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利用行为导向的面授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合理的整合,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去尝试和摸索。在漫长的教学改革中,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坚定事业责任心,将实践梳理成理论,才能使教学变成一个暖心的过程。混合式学习将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分享健康给他人的一个重要媒介。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基金项目一般项目《网络环境下瑜伽体式对青少年身体姿态纠正是实证研究》研究成果(编号:YB201805)。
(作者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