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育促进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探究
2021-09-10黄非
黄非
如今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因此教育领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对于青少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存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认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三方通过协同教育的方式进行开展,各司其职并且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实现对于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
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所得到的学科基础专业技能知识和基本的品质经验的集合。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和在以后的生活中去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体育核心素养是青少年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体现了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认知能力、健身活动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全面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1 我国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结果与四年前相比,学生的运动速度、耐力、爆发力等各项指标均出现下滑。从近年相关报道还能够发现,青少年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同时营养过剩现象也趋于快速增长,导致肥胖和超重情况继续恶化。我国青少年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度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主要依托于学校体育课,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明显不足。各类文化课辅导班占用了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课后时间,致使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变得十分困难,出现了缺乏喜爱的运动项目、难以形成规律性的运动习惯等诸多问题。从而也就使得青少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不足,无法管理好自身健康状况和远离不良健康影响。
2 我国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问题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理念不够端正,体育被弱化为边缘学科,使得开展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工作只能成为一纸空谈。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获得一定的成绩为目标。体育教学中大量的时间精力被各种具体动作的精雕细琢所占据,反倒是更加重要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培养被渐渐忽视。学校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运动技术的教学上,更需要传授体育健身的方法手段和教会学生如何提升自我健身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不能只交付给学校和教师,家庭教育也同样需要尽到相应的责任。家长对于体育的重要性存在严重的忽视,觉得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认为体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过于追求文化课的成绩又使得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盲目的参加课外辅导班。青少年学生缺少空闲去参与体育锻炼,最终导致运动能力变差和身体素质下降。青少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样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但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体系并不成熟,校园与社会并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我国许多城市的社区都建设了健身器材,但是其中针對青少年学生的器材却很匮乏,也没有相关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锻炼教程予以支持。
3 协同教育促进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
首先,体育教育力度在学校要得到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必须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培育青少年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的内容不应该简单定义为学生在操场上投、跑、跳,良好的运动习惯养成也不能仅靠掌握几项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将侧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健康观念和体育意识上,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锻炼和养成运动习惯。学校应当定期开设一些公开体育课,以便家长能够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主动配合开发社区体育教程,鼓励体育教师进入社区参与体育指导。还可以偶尔组织一些社区青少年体育比赛,鼓励倡导更多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中。家长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增加孩子体育锻炼的投资就意味着在医疗花销上的减少。因此要大力支持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念,促使监督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长远规划,合理配置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资源,加强和完善学生体育运动所需的场地和健身器材建设。
4 结语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则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对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和意志力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当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并互相进行融合和补充, 加强三者间的教育交流与衔接,形成最大合力去共同参与和承担对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健康中国2030和体育强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优质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