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021-09-10张玉洁

当代体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节奏体育课动作

张玉洁

研究表明,中学生大都还是比较喜欢上体育课的,但他们中也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同学不喜欢上体育课。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因为体育课单调乏味,或是因动作难度大以及肌肉疲劳等。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如何让体育课变得更精彩,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克服生理和心理惰性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音乐融于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素质教育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学中所担负的任务不仅只是强健身体这一个方面,同样也担负着对学生智育、德育、美育培养的任务。把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以身体锻炼为内容,以健美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集体育、音乐、艺术之美为一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中汲取美,体验美,感受美,展示美,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在音乐的熏陶下,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和启迪。

1.2 教育学理论基础

教育学方法论中有一种情趣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一定的情绪之中,学到知识与技能。音乐具有渲染情境的功能。在体育课的各个部分适当地加入音乐,可使学生处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当节奏雄浑的音乐响起,在振奋人心同时,还可使学生激情百倍,激励自己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当音乐节奏轻松欢快时,学生会处于一种轻松的情境中,有利于消除疲劳。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既调节了课堂的节奏,又创设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气氛。在音乐的伴奏下,实施师与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学习互动,在和谐的小社会里体现自我、体现成功,以勇敢顽强的意志去完成难度动作,激发信心与毅力,积极地完成枯燥、艰辛的磨练性项目,彻底改变那种传习式的被动学习局面,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1.3 运动学理论基础

节奏是运动动作的要素之一,任何运动动作都有一定的节奏,如动作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用力的强弱,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等,运动中将这些有规律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了运动动作节奏。音乐是按一定规律(节拍、节奏)运动着的声音,而运动动作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从音乐的角度来讲,以4/4拍为例,它是以4分音符为1拍,每小节内有4拍(不管其节奏如何变化)。如果运动动作也能以均等的时间将动作或练习划分2、4、8部分的话,那么运动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可行的。这样,用音乐的节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形成动力定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 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练习的兴趣

積极的激情能激发人的上进心与斗志,调动人的身心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音乐的旋律直接牵动着练习者的情绪,影响着练习者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活动效率。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一些技能动作的练习感到枯燥无味,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客观存在的因素,而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教学实践中,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同样的教学内容练习,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例如现下许多学校勇于创新,把日常的广播操变成非常有活力和韵律感的健身操、武术、乒乓球操等,这些创新不单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在音乐中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听觉享受,学生在这样欢乐的情景中,内在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情高昂,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

2.2 发展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协调学生的身心

音乐是一种节奏明显的艺术形式,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在配乐教学中,音乐作为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工具,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动作、技能,感受节奏,感受动作。而且,音乐的运动是一种源于人内在情感代表运动,它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使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地、活泼地、自由地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个人的潜能,使身心得到了协调的发展。并且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消除疲劳,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初一初二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不断的融入健身操、普拉提、瑜伽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体育课,大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体育课的兴趣。

2.3 促进学生能量的释放,提高生理技能,推迟疲劳的出现

音乐通过音响,能够影响人的机能,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使静态变为动态,从而使人有一定的活动欲望。

从生理角度来讲,人在运动时,大脑中枢高度紧张、集中,并伴有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工作能力下降,肌肉紧张等状态,如不及时调整,人的生理机能就会处于劣性循环状态,影响工作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而当人体接受到音乐的刺激时,脑生物电的活性就会得到改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减弱,肌肉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使机体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并得到提高。从学生自己的感受来看,就是精神尤其轻松,肌肉、心血管和呼吸肌无紧张和不舒服感,而且动作技能掌握的既快又好。

2.4 变革教师的指挥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音乐替代了单调的口令、信号。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口令,信号一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或哨子的声音,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如同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没有一点想象,没有一点表现,枯燥与乏味。而音乐进入课堂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口令、信号,而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喜欢教师用音乐来代替单调的口令,这是由于音乐它本身就有节奏,再加上它还有优美的旋律做背景,因此很受学生的欢迎。

3 音乐在体育课各部分结构中运用的特点

3.1 准备部分音乐运用的特点

在准备部分,音乐所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性、积极性,同时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欢快和愉悦的气氛。

在这个时候所选择的音乐应当是一些节奏鲜明,活泼欢快的音乐,其节奏以22-24拍/10S为宜,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2 基本部分音乐运用的特点

基本部分内容的一些练习,在采用配乐时,可以控制动作的频率,建立动作与音乐节拍的联系,促进肌肉的节奏感。学生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中会表现出一种激情高昂、精神振奋的情绪,使其可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收到最佳的运动效果。身体练习开始时,配以适度音乐,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产生兴奋,而适宜的兴奋性促使人体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为学习的主体提供了必备条件。当身体练习结束时,配以舒缓轻松的音乐和有规律的整理活动,人体心跳减缓,体力逐步恢复。有关资料表明:不同的音乐信息辅以的运动练习,其生理负荷也会不尽相同。而心理的变化更是多样的,当学生接受到优美、节奏适度的音乐时,情绪趋于活跃,注意力集中,对新异的条件刺激形成了占优势的形象思维,这样对掌握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过程起推动作用。

教师在教一些辅助练习或身体练习时,可将动作分割成2、4、8个部分,将其与音乐节拍相结合,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在跨栏跑的教学中,可做以下的练习:按音乐节拍做跨栏练习,在音乐伴奏下,做栏间跑的练习(不放栏)、按音乐节拍做摆动腿栏侧过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下,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做练习。可以克服对障碍物的惧怕心理,按一定的音乐节奏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节奏。

3.3 结束部分音乐运用的特点

在一堂紧张而又有较高强度的体育课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疲劳程度,而现在一般的体育课中的放松活动,却只注重于肌肉的放松,而忽视了对其紧张的心理进行放松。因此,这样的放松是不够全面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消除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应当使学生在如同流水般的音乐中得到放松,使学生的身体处于大自然中,心灵同样也处于大自然中。因此,这部分的音乐应以舒缓轻松的古典与轻音乐为主,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得到了轻松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4 音乐进入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音乐应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科学性、直观性、时代性以满足创设教学情景之需要。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系统计划,富于组织,导向性和预见性的行为。例如:有这么一节初中体育公开课,主教材为“投掷沙包”,执教教师就设计了“我是一个兵”的主题曲音乐导入队列操形式和轻器械操准备活动,自然流畅地转进基本部分的投掷练习,把投掷沙包与保卫国家的本领有机的结合起来。当进入素质练习环节,又转换到模拟战场的情景音乐旋律中,学生进行了运送伤员的游戏和竞赛,达到了教学目标效果。这一节课较好地体现了音乐设计的教育性,并以其直观、艺术的特点展示了教材的内涵,科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2)音乐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结合主教材和项目特点。由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于配乐教学,有些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兴趣性,如果硬要配上音乐,有可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在进行配乐时我们要多动脑筋,从实际出发,是体育课变得有声有色。如某初中2019年的公开课,执教教师根据篮球主教材,设计了韵律音乐篮球操,较好地结合了运、控、拍、传的基本技术和专项要求,导入到主教材练习中。

(3)音乐设计要有启发性,体育教学重在创设教学情景。一位初中体育老师在执教“跨越式跳高”时,她就编导了少数民族的竹竿舞,配以节奏明快的竹竿舞曲,采用舞蹈游戏的教学法进入練习程序,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跳着、舞着,从中受到启发,很快地掌握了跳高的基本技术,获得了成功,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4)必要性:音乐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作用于体育教学中,它不是体育课的目的。因此,音乐伴奏的时间要有限定,不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的功能会失去其特有的效果。音乐的运用不一定越多越好,切忌过泛、过滥。

(5)适时性:教学中何时用什么音乐格式,如何适时激发学生的情绪,需要教师心中有数。在新授课时不宜运用音乐来教学,根据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活动规律,认识事物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外部表象到内在规律逐步深入理解。因此,在学生学习新动作时,表现出动作吃力,紧张不协调,如果在这个时候加以配乐的话,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动作技能的学习。还有,因为在课的开始与结束部分不宜太剧烈的运动,所以不宜选用太强劲的音乐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对音乐在体育课堂上的运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总结出一套良好的教学体系,让我们的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让体育更快地实现素质教育所规定的任务。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节奏体育课动作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下一个动作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体育课上的“意外”
节奏
轻快漫舞
讨厌的理由
画动作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