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
2021-09-10郑生丽
郑生丽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的世界。数学符号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提出以下要求:“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符号意识呢?我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符号产生的必要性。
数学符号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孩子讲一些有关数学符号产生的故事,如介绍阿拉伯数字的产生,在阿拉伯数字发明和传播以前,没有这十个数字符号,人们如何计数呢?那时候,聪明的人才会用一根垂直线表示1,两根垂直线表示2。如果是10呢,就用n这个符号来表示,至于百、千、万等,还得用另外的符号来表示。当然,这是很麻烦的,比如98,就得用九个n和八根垂直线来表示。后来,罗马人改进了一步。他们采用在高数值符号的左面加上一个低数值符号的办法来表示这个高数值减去低数值后得到的数。例如用L表示50,X表示10,那么XL就表示40。但这种方法仍然不太方便,直到阿拉伯数字出现后,人们的困扰才被解除。现在我们把数字1、2、3、4、5、6、7、8、9、0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孩子们听了这些数学故事,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原来数学符号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生活的需要,让孩子有运用符号的意识。
2、让孩子体会数学符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数学符号可以简短的表示和反映数量关系,推进数学的发展。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森林运动会》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时候,教材设计了非常生动教学场景,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开运动会了,让孩子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发现各种动物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说出了,同样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但是这样写太耽误时间了,我们的数学王国把同样的多用“=”多一些用“>”少一些用“<”,让孩子一下就意识到,运用数学符号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的便利。
3、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符号。
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在低年级的计算中可以设计2+()=9,()-5=8之类题型,还有一些简单的逆向思维的题也可以在低年级孩子中运用,如荷叶上有39只青蛙,跳进水里一些,现在荷叶上还剩下5只青蛙,跳进水里多少只?孩子可以列式39-()=5,。到了中年级就变成了未知数X,如X+5=18.还出现了用字母表示数,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等。到了高年级就有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自己创造一些简易易懂的符号来代替复杂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让孩子把数学语言符号和日常生活语言进行相互的转换。在遵循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的数学符号感,对孩子的数学发展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4、在有趣的情景中帮助孩子建立符号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老师要不断的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急于解决,但又无法解决,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中,A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老师比淘气哥哥大25岁。让孩子们说一说老师今年几岁?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思维就有碰撞了,淘气哥哥几岁呢?老师在引导孩子发现,淘气哥哥的年龄不确定,哥哥可能7岁也可能8岁,还可能10岁,所以老师的年齡就不能确定,再引导孩子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就是a+25,再反问a表示什么?让孩子建立起来正确的符号感,同时也发现用字母表示数能使数学问题变得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任务。教学中,只要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抽象化→符号表示→深化应用”这一过程,学生的符号意识就一定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