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本中“举重若轻”手法的妙用
2021-09-10林贤财
林贤财
朱光潜说:“文学是人生的艺术化。”文学流派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文学流派与创作方法,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同一流派的作家往往采用同一种创作方法来反映现实,不同流派的作家则往往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来反映现实。
而“举重若轻”手法,在古今文学流派文学创作中却总被提及。
“举重若轻”,意思是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
白话释义:东坡的诗不崇尚雄伟豪杰的一派,其中最超乎常人的地方,在于讨论英武而豪爽,艺术手法精力锐气,做繁难的事轻松而不费力。
而现代文学作品中,“举重若轻”经常被直接引用。茅盾在《虹》九:“她看见李无忌那种兴高采烈、举重若轻的神气,忍不住要笑。”冰心在《我的学生》:“别的女人觉得痛苦冤抑的工作,她…举重若轻的应付了过去。”
“举重若轻”更是中国现代文学京派小说的一种常有手法,他们在叙述中融入诗意的抒情,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以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抒写沉重的现实生活,“习惯于应用一切官觉”使直觉印入物象,做到灵动而富有生气,在描摹生活融入浓厚的主观感受,写中国乡村的情致,浪漫的幻想与炽热的内心情感笼罩着作品所提供的人生画面。如: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桃园》还有芦焚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举重若轻的例子。这其中包含着作家的人生体验和感情投射,以及象征的运用,纯情人物的描写,自然环境与人物融合,现实与梦境融合,抒情语言的色调和气韵等等。
他们在举重若轻的美学原则下,小说大多呈现出散文化的舒卷自如,从结构到语言,围绕生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打破了小说的界线,散到不能再散,例如汪曾淇的作品几乎完全无高潮,亦无波澜,恰好反映了他在这美学原则下追求形式与生活形态的胶合统一。
在我们教科书中,“举重若轻”手法的运用更是达到经典,堪称“教科书”级。
余光中的经典作品《乡愁》:
小时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为了表达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作者从平凡的生活画面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收到了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而形容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的运用,更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不妨探究探究其中的妙用。
【探究问题一】“矮矮”修饰“坟墓”,如何理解?
按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扫墓,都要往先人坟墓上填土,坟墓应越堆越高,换是常人,应该用“高高”来修饰。而由于“我”长年漂泊海外,“子欲养而亲不待”,即使每年清明祭扫,都不可能实现,以致母亲的坟墓受风沙侵袭,长年累月,越来越矮。此情此景,叠词“矮矮”的运用让思亲的情感悲怆莫名,让读者忍不住掬一把热泪。
此“举重若轻”手法,让文本的表达更加厚重。
【探究问题二】海峡汹涌,为何“浅浅”?
海峡汹涌澎湃,“百川东到海”,自然地分隔两岸,可谓深深。而作者少年离乡,老大难回。身困孤岛,眼前横亘的海峡阻挡归家的路。而此处作者却轻描淡写,用“浅浅”来修饰恰恰能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浓重重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与《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中的“浅”“盈盈”有异曲同工之效。
此“举重若轻”手法,让文本的意蕴更加深厚。
【探究问题三】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郑振铎《海燕》“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中“浅浅”“轻烟似的”与《乡愁》中“浅浅”的用法是否相同?
郭老想象天河是“浅浅的”,是不甚宽广”的,又深又宽的天河不再是阻挡情侣相见的阻碍,牛郎织女来来往往,过着自由美满的生活。反衬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郑老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这样写,绝不意味着作者看轻这份感情。恰恰相反,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又像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
此“举重若轻手法”,让文本的层次更加丰富。
是呀,运用“举重若轻”的写法让文本的意境更加立体,令人浮想联翩,意味深长。清人叶燮在《源诗.外篇》中有个恰当的比喻“波澜非能自美也,有江湖池沼之水以为之地,而后波澜为美也。”
(作者单位:惠安科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