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 设置学科分层作业
2021-09-10汤文江
汤文江
学科分层作业涵盖语数英物化五大学科,按照课程标准,依据学科内容、学生需求、个性差异对作业进行系统设置,每类作业按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兴趣、能力发展三个层级,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设置时关注作业系统性、开放性,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原理以及学生作业心理机制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对作业的内容、难度、类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本文结合前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浅谈如何分层设计作业,以飨读者。
一、理念先行,整体建构
设计理念是分层作业的前置条件,能指引教师理解教材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求,为学生发展服务。
1.基于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把握“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增强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实效性。
2.多元创新实践。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作业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基础巩固、能力拓展、实践探究都要兼顾,设计实践性、跨学科、长周期等综合作业;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作业设计、批改、讲评、辅导等多个领域。
3.开放整合意识。作业设计不再局限于课本,主题设置、作业形式更加丰富、开放;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统筹安排时间、难度、类型,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整体性、关联性、递进性。
二、支架引领,提炼模型
完整的学科作业体系包括三大类:课前初探、课中反馈、课后践行。课前初探作业,是在学习新知前引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联想和发散思维;课中反馈作业,是助力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感悟和习得;课后践行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图1:分层作业结构图谱)
1.课前初探作业:记录型、尝试型、发现型。
课前初探作业不同于传统预习,它基于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进行尝试性学习,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先做后学,对新知识初步感受、浅层理解。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或作业要求,安排在前一天晚上,如果作业需要查阅资料、观察体验,可以提前几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1)记录型作业(阅读文本――感知新知――初解习题)
以教材知識点有序记录为主要手段,适用于各种概念和知识点较分散的课时,通过记录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感知。
例:数学《确定圆的条件》。
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是三角形的外接圆;什么是圆内接三角形;外心定义;三角形有几个外接圆;一个圆有几个内接三角形;外心的构成;性质;位置。
(2)尝试型作业(发现疑难―一体验感悟―一整理反馈)
教师在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制作任务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动自己的认知储备,去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疑难问题。
例:数学《从不同方向看》
观察暖水瓶或者茶壶,用手机或者相机记录下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用萝卜(或者其他方便的材料)做5个棱长为4厘米的立方体,按自己喜欢的模式叠放,然后用手机或者相机记录下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根据你的记录,能尝试着画出第3题中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吗?
(3)发现型作业(温故知新――寻找共性――积累总结)
教师设计急需研究的问题清单,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例: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