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1-09-10赵艳艳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

赵艳艳

摘 要:在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重要的课程之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教师也应进一步加强对该课程方面的研究,响应时代号召,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实践活动课程中,在民族素养方面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文从通过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多维度多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创建合适的教学氛围、通过诵读领悟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创新结合等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传统文化 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3.040

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是在教师引领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综合性教育,其特点是跨学科、发散性、创新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也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到生活世界中去,从干瘪的课本知识变成对世界生动的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把握,是中国新时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全面、探究、创新性质的课程来进行全面深入地把握,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增加以启发性质为辅导的引导式教学方式。小学生的知识面窄,关于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少,很多东西不能完全领悟,对于有些领会较为困难的事情只能先通过灌输的方式来教导,以后慢慢在学习生活中消化,因此不能一下子将所有教学方式改变为自由引导。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小学教育也应更加注重环境氛围的熏陶。知识传授模式也应该软硬兼施,一部分靠重复性记忆,一部分靠融会贯通。记忆是基础,只有在知道的基础上才对传统文化进一步展开深入透彻的理解。

引导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探讨,教师再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学生们想不明白这件事情的道理时,再把事情的道理告诉他们,这时候学生的对这件事情的印象是最深的,理解也是最充分的。

二、多维度多方面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只有在进行实践活动专题课程时才对学生做出要求的,而是要贯穿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去,培养一种生命体验式思考探索的习惯。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扎下了深深的根,生命体验式的探索必定会遇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情。比如,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不能理解的习俗,教师可以将这些通过询问挖掘出来,给学生们解答疑惑,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传统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中大都蕴含丰富的传统道德意义,如黑白无常的传说:他们本是一对好朋友,一个叫谢必安,一个叫范无救,二人约好了在桥上见面,结果谢必安因为有事情耽搁了,范无救就一直在那里等着。当时天下大雨,桥下的河水越长越高慢慢把桥淹了,可范无救认为应该信守承诺等待好朋友的到来,就抱着桥上栅栏不离开,最终河水漫涨把范无救淹死了。谢必安知道后痛哭不已,为朋友的忠义感动,回去就上吊自杀了,所以白无常的形象是个舌头吐在外的吊死鬼。二人因为朋友情谊被上苍感怀,就被封为黑白无常,为人间魂魄引路。

这个故事将本来阴森恐怖的黑白无常賦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让阎罗殿这种可怕的地方也变得有人情味起来。有关忠孝之类的神话小说还有很多,大都很有意思,能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消除学生对于鬼怪的恐惧心理,方便理解传统文化中天道轮回的思想,为学生们提升道德修养起到了助力作用。

三、设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创建合适的教学氛围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是靠先辈们世世代代坚持不懈、开拓探索寻找到的生活依据。因此要使学生们对这种文化产生认同感,就需要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进入这样一个情境。这样教师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内涵,比起枯燥的记忆知识点来更易于接受,让学生从概念到实践整个过程充分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日常知识性质的教导外,教师要积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能够用来体现传统文化美德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通过在事物中发现道理,从而用来引导自己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观察化茧成蝶,通过一段漫长的蛰伏才能从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变成美丽灵动的蝴蝶,借此教导学生们苦尽甘来的道理。这个故事又可以扩展到学生中那些学习成绩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以此教导学生们只有一定的付出才能得到回报的道理。另外,儿童因为生活常识的缺乏,会做出来很多违背常识的事情,会让某个不和谐的事物出现在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这里,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中先人们积极寻求天人和谐的思想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学生们不喜欢上学,教师可以帮他们回忆暑假在家渴望上学的漫长时光,让他们体会到虽然有时候上学苦,但是上学确实是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再者传统文化在节日中无疑气氛最浓郁的时候。春节家家团聚和谐的温馨和过年迎新的喜庆用鞭炮声宣布了出来,中秋月圆的闲适恬淡与脂玉般圆润温柔的月光交相映衬,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当在学生放假离校之前给学生重温一遍节日所代表的涵义和感情,让学生在家过节的时候回忆学校教师教给他们的内容,让学生对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习俗、感情寄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通过阅读文章词句领悟传统文化精神

可以频繁地安排一些诵读课程。诵读并不是一个大家一直以为的一个死板的学习方式,诵读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集中注意力,让文章字节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回响,这对现代白话文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对于古诗词来说却是异常显著。古诗词中的文字有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字一个意境,一段诗词中蕴含的意境非常多,学生需要反复停留品味才能体会到诗中的含义。另外,诗词意境中很多都是一副画面,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有留白的山水画,也可以结合现代影视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场景。例如,张艺谋的电影画面,《英雄》中张家界如诗如画般的仙境山水,《影》中的水墨山水画以及其中阴阳明暗的太极比武片段,这些都能从视觉上为学生们提供充分的素材去自己在头脑中构造一个诗意的画面,让学生在或喧嚣或静寂中品味中华文化的玄奥。

汉字除了上述的概念联想性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本身极具艺术性,书法的张力得益于象形文字给人的印象感。学生当作书法来写字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作画的意识来写字,这样可以从单纯的“剑”字中体会到锋芒锐利,可以从草书中体会到或张扬或抑郁的丰富情感,这些需要学生们在不断地试写中才能体会得到。

五、传统文化的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创新结合

教师在帮助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理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现代文化,避免学生沾染上腐儒式泛泛之谈的习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中去,以新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容。比如,古代的忠孝故事中的“郭巨埋子”,这个在现代就不提倡,而是应该做到人人平等,不能为了一个人的利益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一些古代故事中有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教师此时应该教导学生们古代法治不发达才会出现那种事情,现代有了健全的法制,就应该遵守法律。

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知识,带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将学习生活融入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去,培养传统文化思维的同时也要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神,才能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新时代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晓蕾《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年第Z1期。

[2] 张宝荣《试论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32期。

[3] 沈彩萍《基于春节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小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

[4] 李仕玲《谈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充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求知导刊》2020年第15期。

[5] 杨莹逸《小学写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青春岁月》2020第11期。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