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总应该是美的
2021-09-10卞吉步
卞吉步
好长好长时间,已没有一个诗人或其作品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了。1月28日,川大文学教授唐小琳批评女诗人贾浅浅诗的文章在《文学自由谈》网络版上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波涛汹汹,水花四溅,一个月过去,仍无停歇的迹象。“护贾派”不少,更多的则是严厉的嘲讽,并从诗歌创作本身的讨论延伸至“文二代”“圈子化”“诗坛乱象”,以至“作协的引导责任”。过激的泄愤攻击和理性中肯的见解也有,但皆属少数。至于人们所希望的当事者的辩白,如贾氏父女、西北大学等和相对权威的评判如作协或诗歌学会,以早日平息网络舆论的喧哗,但没有。
我们对这场风暴的关注,源自诚恳的学习态度。恰逢杂志举办“百年荣光·庆祝建党100周年诗歌大赛”,尽管编辑人员都是文科出身,有当代文学理论的硕士,也有在刊物上发表过几首新诗的,但我们一致认为,现代诗的鉴赏评价仍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对所搜集到的上百篇网文,都做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探讨。新华社的一段网文留言,虽被几人抨为“和稀泥”,可确实是迄今为止最为中肯的:一位女诗人的几首作品因嵌入不少“尸字头”汉字描摹“黄白之物”,招致批评。批评意见可能未窥全豹,争议之诗或为游戏之作。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还是要遵循的——图自赏,创新可以大胆尝试;为流觞,诗文不能有伤大雅。中国有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言志、歌咏言”,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是诗人的自由,应该尊重。但是坦露心声,也应该尊重诗歌之美、诗人身份乃至于读诗爱诗之人的耳目……文学史上的家学渊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也被无数为人父母者所艳羡。我们要防止对名宿之后有过多的恶意猜想,但是全社会也有理由希望他们能在继承创新上下功夫,或青出于蓝,或别开生面。这是公众喜闻乐见的。
新诗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凝炼化,中間有许多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对这样的诗,以目前大众的欣赏水平来看,也许多数人看不懂。但大众也并不全是草包,更重要的是,既然发表在刊物上总是要给人看的,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切不可用看不懂来质疑大众的智商,或不太雅观的游戏之作影响读者的心绪。央视《经典咏流传》办了四年,一直是观众追捧的诗词文化节目,他们吟唱李白、杜甫、苏轼、孟浩然,也吟唱毛泽东、闻一多、李叔同、徐志摩,台下坐的也不全是诗人和学者,掌声雷动,热泪盈眶;荧屏前,街巷间,交口称赞,老少相传。这给了我们启示,诗歌诗歌,好诗是可诵可吟、能唱能传的。现代诗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但无论发展为什么样子,处于文学殿堂顶层的诗总得要是美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要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反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