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板桥的墨竹创作中探析其“怪”
2021-09-10杨伊凡
作者简介:杨伊凡 (1999.9-),女,汉族,广东潮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本科生, 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国画。
【摘要】清代郑板桥致力于且限于书画领域,一生诗书画三绝,一生只画兰竹石,其不同寻常的墨竹创作风格和一反常态的“胸无成竹”论等,被世人称之为“怪”。本文从郑板桥的墨竹创作的题材选择,浅涉其绘画理论的墨竹创作的过程,及其对兰竹图画面的处理和意蕴,探析郑板桥之“怪”。
【关键词】墨竹;创作;“怪”;胸无成竹;兰竹
郑板桥,原名为郑燮,又称板桥先生,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不同寻常的墨竹创作的风格被世人称之为“怪”,其一反常态的“胸无成竹”论也是如此。那么世人口中之“怪”为何物?常言道,奇异,不平常。《说文解字》曰:怪,异也,从圣心生。[2]怪,首先为物,不过,它们是与常人不相同的、让人害怕的物。于常人而言,不熟悉、不了解的物、平常生活中几乎未见过的物;或者见过同类的物,但与同类的物有甚大差异,让人产生“为何如此这般”的疑惑。而神秘感与恐惧感的产生,也许來自人们对事物的不熟悉与不了解。郑板桥之“怪”,不同于徐渭剑拔弩张的狂放,也不同于倪瓒冷峻高逸的绘画风格,其独特的墨竹创作理念与风格,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一、对墨竹题材之“痴”
郑板桥早年的家道衰落,生活困苦,四十多岁考举人,中进士,而终外放到山东做县令,望尽人间世象,尝尽世态炎凉。竹与石这类题材,给予了他坚定的人生的志向和追求。所以,郑板桥这一生痴于兰竹石,这一生所作竹石图甚多,其中以墨竹为主。
郑板桥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4]从“四十年来”可以看出,郑板桥画竹付出了很长时间的心血。画竹是郑板桥生命的一部分。一个艺术家做一个好的创作,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并且这关乎该艺术家是否对作品动情。郑板桥的墨竹,题材上虽局限于传统的文人画“四君子”范围,没有超出传统文人画的范围,却在风格上远远超越了传统文人画,同时通过题诗、题跋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能时出新意。这也使文人画在传统绘画里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区别开了,独树一帜。此外,板桥所喜墨竹题材,该选材趣味与清代画坛相异。虽说扬州画派的天真自在,清初四王的复古理念与清初四僧的我用我法,都值得世人学习借鉴,但仍然相异。包括郑板桥在内的扬州画派,被视为异端,则“怪”。
二、墨竹创作过程及理念
郑板桥曾在《郑板桥集·板桥题画》中,将艺术创作大概划分为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是对真实的、自然的景物的观察;“胸中之竹”是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最终实现。这便是板桥的画竹三段论。这与苏轼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到的:“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有很大的区别,文与可画竹,则是胸有成竹,而郑板桥画竹,则是胸无成竹。因而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的妙理。则表现在固定格式画法之外的意趣神韵,是一种超脱俗世所能领悟的化外机度。
郑板桥提出“胸无成竹”,不代表其不重视“竹”,相反的,其格外地重视自然界的竹影。郑板桥对竹影的临摹能“别成一派”,是因他的墨竹画就是观察的自然界中的“竹影”。“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郑板桥在画竹时,将“眼中之竹”,也就是立体的三维形象,转变成了二维图像的“影”,也即后世的写生创作之法。这时的板桥给人些许出尔反尔之感。“无所师承,得于自然”、“师意不师迹”等理念,皆表明板桥的艺术创作重在“突出己意”,独树一帜,乃至“破格”。
三、墨竹与兰画面处理之意蕴
板桥曰:“画有六法,惟竹与兰不与焉”。兰与竹的画法皆为运笔的提按反复,笔法与书法最为接近。郑板桥在其众多作品中,把兰和竹放在同一个画面中,这在构图上营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以板桥的《兰竹芳馨图》为例,此画写两山相对,悬崖沟谷之上,兰竹丛生,相对而发,遥相呼应。画家将兰和竹人格化,称竹为“君子”,称兰为“美人”,此处美人如黄庭坚所说,乃德才兼备之士。其实这种借物喻人,把花木傲藉耐寒的自然特性,比喻成人的品格的方法,在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中早已出现。《诗经》里有、屈原、司马迁的文章里也有。
郑板桥的兰竹图中,兰竹之高低有致,无不精妙。郑板桥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画面当中,似乎是想表达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情怀。看郑板桥笔下的兰竹,兰叶飘飘,竹石瘦硬,用笔利落干净,长短合度,浓淡相宜,虚实相生,仿若神韵天成。竹有节,格外清骨铮铮,兰脱俗,及其清幽美好。郑板桥画兰竹,可谓专擅,以其书法功底、诗词文章学问等个人学养,兰竹自是不同寻常,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
此为其之明智,也为其之不贪婪。毕竟花鸟画的品种多不胜数,而弱水三千,板桥先生只取这一瓢饮,选择了兰与竹,加上配景的石,则兰竹石三样。郑板桥和兰竹石,还有他那独特的书法,就这样互为绝配,又增一分“怪”味。
综上所述,郑板桥以其不同寻常的题材选择、创作理念及画面意蕴,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此为其之“怪”。郑板桥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墨竹乃是其学自传统,为“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因此,郑板桥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后者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张东华.“胸无成竹”论和郑板桥画学之怪[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7.
汉许慎.说文解字(全六卷)[M].中华书局.2012.
清·郑板桥.郑板桥集·题画[M].广陵书社.2011.
石沂波.板桥“怪”在何处?——《板桥题画三则》文本细解[J].语文学习.2016.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