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探析及当代启示

2021-09-10王磊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辩证法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王磊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从本质上讲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当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阐发其当代启示,有助于我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更好地推进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社会在与自然界相处过程中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相异化,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忽视自然界对人类世界的反作用,遭到自然界的反噬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人民健康遭受巨大威胁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生态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思想对于我国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探析

当我们对经典作家的原著進行深入研究后会发现,虽然没有哪部著作的章节或完整的段落系统地论述过生态问题,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当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却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便明确地指出想:“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

(一)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

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世界里,世界一分为二,是二重化、形而上学的世界,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而马克思认为人本来就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将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驱逐出去。在取消了精神世界以后,人回归到感性现实世界里来,人成了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无异于人类自身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实践使自然成为了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得自然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不断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力量,自然也越来越多的被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历史也成为了人化自然的历史。人类世界是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作为人类存在的外部物质世界的总和对人类具有巨大的价值。人依靠自然世界而生存,自然界无处不雕刻着人的印记,自然是人化的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从这里体现了联系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一个不断地联系和发展的统一体中,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

马克思对物质的变换做了两种区分,一种是自然界物质自然地新陈代谢,另一种是有人类活动参与的新陈代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美索不达米亚居民为了耕地毁灭森林,但最终耕地变成了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枞树林砍光用尽,当地的畜牧业也被毁掉了根基。这充分地印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深刻。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果人类无休止的向自然索取,自然也会行使它回馈人类世界的权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则影响人民健康以及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当今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关于人与自然异化理论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存在致命并且无法克服的种种根本性缺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对追逐剩余价值这一根本的目标全心投入以外,对其生产所造成的其他不良后果毫不关心。资本家所生产的物品无限扩大并想要不断卖出获得利润的趋势与劳动者消费能力相对有限的矛盾,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逐利性导致环境恶化,自然界又通过各种反噬来威胁人类健康,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异化。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恶果: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对劳动工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压榨其剩余劳动力,造成劳动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对剩余价值以外的对象毫不关心,也就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毁坏。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在马克思生活的工业文明没有如此发达,生态危机并没有凸显的十九世纪,人们很难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那么在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全球生态危机接连爆发,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健康并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重新重视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科学性的具体呈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在当今时代逐渐突出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当代启示。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早在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于2005年8月15日在考察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一科学论断,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中国生态环境发展之路的辩证思考。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所包含的关系,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是人民健康生存的关键因素。“金山银山”即代指经济发展,如果不顾及生态环境而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是不会持久的,全球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印证了这一点。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绿水青山”,也就是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全球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以体现,如果将“绿水青山”处理好,我们将获得“金山银山”,这更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重新思考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真理,有助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3]”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命共同体”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清晰、最为系统的表述。

马克思曾经把自然说成是人“延伸的手臂”“无机的身体”,习近平则用“生命共同体”来说明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从这一表述中可以更深切地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自然界是生命之母,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命运和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需要依赖自然界,切不可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试图征服自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恩格斯在分析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就意识到,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万物中脱颖而出,进化到现代的人类,就是因为人类能够正确看待世界,并通过劳动去改造世界,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自然规律在人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伟大的自然赐予了人类生存进化的物质资料和有利条件,人类也依靠这些自然界得以发展。然而,人类不能将人本身和自然分离开来或保持对立,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才能实现经济持續增长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双赢。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生动地引用中国古代的生态格言来进一步阐述他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古代优秀生态文化思想的有机地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结语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任何与生态相关的理论、观点都不可比拟的,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思想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生态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猜你喜欢

辩证法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