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展望

2021-09-10易俊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修复技术生态修复

易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不同生态环境背景、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矿山生态修复方式如何选择,已经成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我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的梳理,提出了废弃矿山自然恢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三种生态修复模式,并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与一般废弃矿山的恢复模式进行比较,提出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价值体系评价及对策建议,力求为今后类似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改善中国特色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空洞的内容,提供具有操作性的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路径指南。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修复技术

1引言

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占用土地面积约 362万 hm2。我国目前有大中型矿山9000多个,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大规模、快节奏、高强度、粗放型开采,破坏、侵占和污染矿区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例如破坏动植物区系,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1]。因此,全国各地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开展,矿山修复治理面积不断扩大。采矿废弃地是指由于采矿活动造成的对原有地形的破坏或占用,且没有整治措施从而使之不能再利用,在礦山开采过程中,不具有经济价值的场地如露天采矿场、塌陷区、排土场和尾矿库等,统称为矿山废弃地。

由于管理粗放,开采技术效率不高,我国私人或集体开采的矿山土地资源遭到更广泛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2]。目前,矿山生态修复已经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生态修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989年我国正式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标志着我国矿山生态恢复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期,矿山生态恢复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尽管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受到法律的制约,但相关法规未得到严格执行,整体生态修复进展有待提高。直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对矿山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标准不高,有时过于简单,发挥的作用也不大[3]。

国外生态修复效果较好的有美国、德国、澳大利亚[4]。其中美国是较早开展大规模土地复垦的国家。美国于1977年颁布了《露天采矿管理与恢复法》,使美国露天矿山生态恢复有了标准,并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美国矿山的复采率大约为70%。由于德国是褐煤的主要生产地,露天采煤褐煤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18世纪60年代起,德国就开始了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矿业在澳大利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澳大利亚侧重于边开采边修复,尽可能使矿山修复工作恢复到原来的状态[5]。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土地复垦技术先进、扰动土地治理非常成功的国家。澳大利亚矿山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多种专业联合、综合开发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阶段,高质量发展对矿山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目前常用的矿山废弃地修复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与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进行对比,通过对不同地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择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选择思路,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选择最佳的修复模式,使其适用于各类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2研究方法

首先判断矿山生态系统是否能依靠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在期望时间内恢复,若不能则选择恢复技术(自然恢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选择恢复技术时,要考虑其合理性和经济条件,以及开发价值。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选择流程和不同区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建议,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指导。

优先消除威胁工农业生产和人居安全的矿山地质灾害;通过工程措施,优先将矿区废弃土地复垦为农用地;可以建设城市生态公园,充分利用矿区地形和废弃设施,尽量选用当地植物,增强矿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可以考虑将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废弃地整理成各类建设用地,缓解城镇用地压力。山区丘陵地区水土资源比较丰富,生物多样性高;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地下水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该区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要从工程措施入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优先采用自然恢复方式,恢复为生态用地或农地;在无法自然恢复的情况下,要进行土地平整、消除污染、覆土回填、植被绿化,逐步恢复矿区生态,避免过度治理。平原区自然条件良好,矿山开发强度大,存在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多,破坏程度深。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煤矿塌陷、水资源破坏、煤矸石压占耕地、非金属矿山地貌景观破坏及地质灾害隐患,金属矿山尾矿库、废石堆造成水土环境污染。要从消除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入手,采用自然恢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消除水土污染,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区内优先恢复耕地,对塌陷积水区可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农地或湿地公园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华. 北京房山区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王成龙, 王颖, 孔令东, 张洪涛, 张博宇, 王士强. 浅议我国矿山生态系统修复. 采矿技术, 2020, 20(3): 90~92.

[3]文卓, 皇甫玉辉, 孙天竹, 梅放. 我国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矿产勘查, 2019, 10(12): 3076~3078.

[4] 刘少君, 刘博. 矿山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0): 170~171.

[5]杨永均, P Erskine, 陈浮, 王艳秋, 韩方义, 张绍良. 澳大利亚矿山生态修复制度及其改革与启示. 国土资源情报, 2020(2): 43~48.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610059

猜你喜欢

修复技术生态修复
零件修复技术在企业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措施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