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2021-09-10白刃

格言·校园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中学生诗人诗歌

白刃

古诗词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作品体裁的形式,不仅传承着多彩且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体现出优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属于古人的智慧结晶。文本细读,作为源自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通常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指将文本内容作为核心,更注重文本自身存在的独立性,以及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呈现出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需注重文本细读的运用,拓展师生阅读与欣赏古代诗歌的视野,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与掌握,还能使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文本细读运用现状及其开展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应用现状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具体教学当中文本细读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有欠缺的。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更依赖网络教案以及教参资料,而没有对古代诗歌实施细读以及独立鉴赏的能力。同时,语文教师在面对大量的古代诗歌时,大部分教师都只是知识搬运者,将教案上的相关资料以机械死板的方式强硬地灌输给学生,甚至对相关教学内容缺乏自身的分析与见解,只是将教参资料上的解析进行盲目照搬,这不仅会影响到中学生学习与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部分教师为了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不考虑考试范围以外的内容,或者只是依据考试题目直接进行古代诗歌讲解,在鉴赏时只是粗读,以确保课堂上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而学生也只是在课下做几道题,最多再加以背诵,就算完成了古代诗歌的学习。在这种将应对中考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的情况下,优美的古代诗歌就会变为毫无情感的文字工具,这不仅会对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细读通常与具体教学效果有着密切联系。初中語文的传统化教学中,教师在对古代诗歌实施讲解时,通常就是通过某个方面对材料开展分析,这种系统化阅读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关阅读知识,但却忽视了文本细读教学开展的完整性,这种状况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从这种单一的方面开展讲解,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阅读的有效性,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而在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则能有效改变该教学现状。语文教师可通过该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实施深度解读,并在学生阅读时,对其实施合理引导,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文本中的重点及其蕴含的情感,从而使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阅读能力提高,而且还能促使中学生实现良好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新课改提出的具体教学目标。但是,语文教师在传统化教学中,过于关注阅读试题的具体解答技巧,在这种教学理念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下,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运用到相关解题思路讲解,而忽视了阅读文本的内容,但是,阅读内容通常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若忽视了阅读的具体内容,就会影响到阅读效果,并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文本细读而言,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实施精细阅读,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具体阅读内容具有细致的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与阅读文本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中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该过程中,语文教师再适当渗透阅读题的相关解答技巧,使中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从而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散与发展。

三、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诗歌反复诵读

“读”是古代诗歌学习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古代诗歌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都是可以“读”出来的。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的反复诵读,通常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时候,需提出具有显著价值的问题,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这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语文教师深层次且全面细致地对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在文本细读过程中,需格外注重“细”,特别是对非考试重点的教学内容不能忽视,避免遗漏。目前,中学生对许多古代诗歌都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只知道一些和考试有关的大概内容,进行细读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文本细读过程中,需设计些有显著价值的问题,明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盲点,以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代诗歌的内涵。例如,对《天净沙·秋思》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可提出问题:“这首诗中都描绘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又或者对《次北固山下》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进行重点欣赏,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想象,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

(二)诗歌情境还原

古代诗歌的细读过程中,对诗人创作古代诗歌的情境进行还原,通常是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不协调或者矛盾的地方,并进行详细解析。该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的疑惑,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诗歌表达的独特情感。例如,对杜甫的《春望》开展教学时,若只是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进行解读,那么只能看出诗人对自己亲人的担忧与牵挂,但是,在读后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时候,就能发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境。这种讲解方法,虽然能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但解读却太过于浅薄,就会影响到学生对诗人整体形象的有效把握。如果语文教师能将古代诗歌的创作情境技能性还原,就能更好地理解到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本诗的情境为:安史之乱当中,杜甫闻肃宗即位后,投奔肃宗朝廷,结果路途中被叛军所俘获,困于长安。面对烽火连月,家书无法抵达,国愁家忧尽上心头,再看到眼前的惨景,心中十分焦虑,青丝也变为白发,并在无聊苦闷的时候,用手搔发,突然觉得头发稀少,甚至发簪都插不上。通过还原背景和创设情境,学生就能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忧愁,并感受到他思念家人、忧国忧民的真切形象。

(三)诗歌细读中的比较法运用

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部分古代诗歌看似较为孤立,无法发现其自身特点,这就影响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此时,语文教师引入比较法对古代诗歌进行学习,就显得极其重要。比较法通常有两种形式,即同类比较、不同类比较。同类比较,通常较为简单,而不同类的比较,则需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例如,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杜甫的《望岳》开展教学时,其都是写登高的所见所想,但是,风格上却存有明显差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出的是作者不畏困难、高瞻远瞩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情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杜甫虽然考场失意,但其血气方刚、年少气盛,对其前途则充满信心。

结束语

古代诗歌是初中语文实际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运用文本细读法,不仅能够使中学生自身的知识储量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中的描写细节实施深度挖掘,并深刻感受诗歌的中心思想以及诗人的写作情感,在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同时,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