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裤开始的成长
2021-09-10陈蔚文
陈蔚文
南方冬天,寒气似铁,似乎一伸手,便会被空气中的冷粘住。我是个格外怕冷的寒体质者,对冬天的畏惧使我几次起念想移居厦门或深圳这些城市,甚至去厦门旅游时,看过几次房。但终于没移居,因生活轨迹的各种羁绊,我还是留在了这座冬冷夏热的城市。
这个城市的冬天之冷,就像孟郊的诗句:“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十二月下旬,一次雨夹雪的降温后,步行上班的路上,寒气弥漫,好在有棉服可抵挡——某天清点了一下衣柜,我竟有七八件羽绒服,包括一件能与被子媲美的深灰长羽绒服,虽不够鲜亮时髦,却是冬日里最有效的某种保障与安慰。厚实的面料,长度过膝,缀着轻柔貂毛的大帽子,帽子一拉起,就像来到了因纽特人中间,又或是具有了一头熊面对严冬的信心。
秋裤,不消说,在寒流初临时就早早穿上了,外裤也换成有厚度的牛仔裤或呢料裤子,加上一条温暖的羊毛围巾——简直想把这一身寄给我的青春期。如果彼时有如今的保暖观,可以少忍受多少寒冷?
那时,觉得所有厚衣服都是和青春过不去,都是用大妈式的臃肿羞辱青春。想不起那时都穿了些什么衣服过冬,记得的是,秋裤总是尽量不穿,要穿也是单薄连裤袜的那种。每一层衣服,在自我感受中都无限膨胀,都在损害着身材和形象。
在那荒谬固执的逻辑中,我度过数个寒冷的南方冬天。
一个时装编辑说,寒流来袭时,发现衣橱里很多衣服,竟没有一件保暖的。估计不少人对此心有戚戚焉,包括我,曾经一橱子乱七八糟的衣物,却没有一件是为寒冷准备的。
不仅没有足够保暖的厚外套,而且轻易不肯多加一条秋裤或一件毛衣。在旁人看来,那条秋裤与毛衣的厚度并不影响对一个人胖瘦的判断,但那时却非要诘难自己,以虐己来捍卫所谓的线条。
青春,太容易把一些事物对立起来,比如保暖和好看,按那时的逻辑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哆嗦着,把自己当祭品般显示对美的忠诚。美却并不因此买账,你该是谁还是谁,寒流中哆嗦得再厉害,也没有因此成为颜值的担当。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外面全是别人,唯独没自己。或者说,外面只有我所认为的他人眼光折射后的自己。
为这个陌生的自己,我做过若干伤己而取悦他人的事,包括受冻。
冷的滋味真不好受,现在想起,关节还隐隐酸痛。
我姐,她一开始的美学主张就是先得舒适,再谈好看。在不冻着自己的前提下,谈美才是有意义的。在她看来,“美丽冻人”这词是不成立的,一个人很冷时,就像很痛时,其表情、肢体必然因为忍受而有某种程度的变形,又怎么会美?
她从青春期开始,就不爱穿尖头高跟鞋,以及一切不舒服的衣物。那些冻着、勒着、挤着自己的衣物,再时尚,她也不穿。而且她觉得,那些冻着、勒着、挤着自己的衣物,多数是时髦,不是时尚。真正高级的时尚,必定是自然、舒适的。
那时候,在上海念大学的她总是穿得很暖和过冬,不像我面色青白,哆哆嗦嗦。她寄回家的照片,其中有张是她穿着厚厚的蓝色呢大衣,球鞋牛仔裤。我亲戚赞扬说,真是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
我那时想,她当然更有理由穿得厚实些,她有1米64的身高,而我比她少了4厘米的身高啊。我病态地追求着“苗条”,因为对食物的过分热爱,没法节食,那么只好在穿上尽量显得苗条些。
那些青春期的寒冬,瑟瑟地发着抖,风中单薄的外套,和单薄的外套一样单薄的审美和想法——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落在你身上,他们一准能看出你的胖瘦,而多添的一件衣服很可能影响他们的判断。
多么荒唐啊!胖子并不会因为少穿一条秋裤就更瘦,瘦子并不因为多穿条秋裤就变胖,这个简单道理,我花了若干年才明白。
和这个道理一起明白的还有,他人的眼光从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密集与关注,也并不值得过分介意。你只是你自己,成就你的,不是少穿的那一件衣物,包括一条秋裤,而是你为内心的拓展而做的点滴。
“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南非作家库切说。是的,区分我们和他人的,是内心的火焰,而不是一条秋裤。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的成長节点是从一件与冬季气温匹配的棉服或是多添的一条秋裤开始。不欺骗季节,不欺骗自己的体温,不受外物驱遣,诚实地遵从身体的意愿。
如今的每个冬天,当寒意降临时,我一定穿上保暖内衣和羽绒服,或长或短,让它们簇拥着我,把寒冷挡在外头。
只有自在、舒适后才能谈其他。正如人与人的关系。在冬天,没有温度就没有一切。在一段感情中,没有自洽,爱就不成立。
“去朋友家的体会是,我不用美丽,不用聪明,不用勤奋,不用可爱。我做自己就很好。能让你放松的关系,是最滋养的关系。”是的,放弃所有让人拧巴、难受的关系,只与那些可以让你“做自己就好”的朋友相交。这样的朋友,和他们友善的目光,无论你穿什么,多一件或少一件,你在他们眼中依然是独特的你。
温暖,自在——这是冬天最好的穿衣法则,也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最佳法则。那些需要刻意取悦与维护的关系,往往到最后还是会变形,扭曲。
诚实地做你自己吧,在冬天一定要记得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