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2021-09-10吴超

内燃机与配件 2021年4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课程体系高职

吴超

摘要: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们更好的服务于制造企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基本的教学内容上,更加看重的是行业市场的变化趋势,以便做出科学的调整。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还需重视专业知识的逐步完善和优化,以此才可更好的适应智能制造对于人才的基本标准。本文将重点探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0  引言

在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提出并发展后,机械制造业就将智能制造视为核心,展开了必要的产业结构升级。企业针对人才提出了高度科学知识的技术性劳动力标准,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工作中,应该践行这一重要的原则,稳步推进相应的教育与培养计划[1]。课程体系就是让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际的教育活动时,能够为智能制造业培养出更高端、更具优势的人才,其在参与竞争的时候,能够彰显出实际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和长远进步提供必要的高端技术支持。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符合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依照新的职业能力将课程目标加以确立,同时完成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架构。

1  智能制造对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

1.1 专业知识趋向综合化

机械制造类专业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实际传授的知识内容趋向复杂化以及多元化,学生们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学会使用企业软件、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和虚拟现实技术等[2]。智能制造企业的关注点也有所改变,由关注生产流程单一环节逐步的向着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流程转变,运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对产品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以及虚拟制造等,要求学生们在具体的实践中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基本生产过程,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

1.2 管理知识趋向信息化

信息化技术与项目管理适当融入的时候,使得原有的人员管理难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借助于协同平台落實好可视化管理意义重大。信息化技术与生产车间的完美结合,将智能机器人视作核心与关键,让零件在同类设备上的自动化装夹和加工等工序更加顺利的开展,稳步的提升了设备的实际利用率,合理的减少了人员数量。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融合趋势,让企业生产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独立生产设备借助于信息化的技术,让设备间的通信功能更加的理想,自动化生产的目标顺利达成,适当的减少人为的干预[3]。(图1)

1.3 掌握物联网技术知识

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与物联网技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适当的运用物联网和线上的客户进行沟通,同时还能与下游的物料供应商相交流,在企业内部借助于物联网技术,集成多种多样的资源,确保人、机器和产品生产信息等形成一个环网,提升基本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制造模式重点是将产品作为中心,智能制造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主张以用户作为中心。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作用,使得智能工厂和用户等各个主体密切结合起来,打造出可视化流程,为用户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在智能制造的影响下,学生们实际接触到的知识更加多元,以物联网技术知识为例,其中很多的技巧和细节还应该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

2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备受关注,除了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相符合之外,还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确保学生们获得技术能力的过程清晰的展示出来。为了更好的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结合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探索,方便更好的解决现存的问题。

2.1 岗位职业能力和知识

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以至于职业岗位的变更速度明显的加快,以往相对单一的职业能力已经受到冲击,无法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其逐步的向着多种职业能力演变。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的关注机械制造类专业知识的逐步优化,适当的强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科学应用,通过大力的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促使着学生们更好的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保证拥有更为理想的知识储备。

2.2 知识体系的跨学科

智能制造背景之下,课程内容被赋予了网络化、信息化等多种多样的特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比于传统的知识体系来说,这类知识体系更具活力[4]。智能制造时代的企业员工应该具备专业素养,除了掌握多种技术技能外,还应该努力的成为跨界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在接触到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重视智能制造对从业人员技能技术提出的严格要求,对于智能化的综合理论以及实践技巧合理的掌握。高职教育工作具体开展的时候,还需重视智能制造知识和教学全过程的契合程度,将其适当的融入至教学实践中。目前来看,高职教育将智能制造知识融入至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难度较大。

2.3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趋势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主张将高端技术型人才积极的输出,这是此类专业最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企业展开。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坚持着企业的实际需求,落实好科学的制定,确保培养的职业能力对象更具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明显的滞后于智能制造企业的基本发展需要,以至于人才培养和智能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并不相符的情况。

3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

课程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关系到专业教学的实际成效,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直接的影响到具体的教学质量,还可凸显出专业的特色,在实际构建课程体系的阶段,需重视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并非单纯的将课程简单罗列,还需重视职业能力的稳步开发,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上文中提及到智能制造对于当代高职生的知识体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在职业能力上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目前实际运用到的课程体系无法更好的支撑高职院校学生们职业能力的培养[5]。

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将职业能力视作主线,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视为重要的载体,确保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始终遵循着“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职业迁移能力与智能制造新技术融合、虚拟和现实相互融合”思路,扎实的推进具体的教育工作。“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成果等融合至学习的过程中,确保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完美融合,同时也让理论和实践融合到一起,虚拟与现实融合起来,保证学生们的知识构建过程更加的清晰,职业能力也可由低级逐步的向着高级递进。高职生在制造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会逐步的弱化,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企业更希望看到学生们熟练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流程,同时又精通信息化管理和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等。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应该合理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此妥善的处理生产线的实际问题,凸显出智能制造时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大力的培养该类人才,应该将课程体系重新规划与构建,需要结合高职生的基本情况加以分析,明确其实际的接受能力,结合职业能力的实际培养需要,确保机械制造类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更加理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提及了“强化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开展多种层次以及宽广领域的教育交流及合作,使得国家的教育國际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在智能制造全球化的趋势之下,还应该重视未来人才的实际培养策略,重视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未来人才,掌握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动权,促使国家的智能制造产业可以呈现出更为理想化的发展状态,以此满足国际化的规划需求[6]。

伴随着智能制造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结合这一背景详细的分析,通过践行“四融合”的构建标准,促使拥有着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以及国际竞争水平的未来人才得以培养,抓住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主动权,真正的实现理想化的目标。

4  结语

智能制造让许许多多的新型技术和产业诞生并发展,同时也衍生出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而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智能制造的大背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备受关注,应结合当前背景,注重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打造出富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针对当前国家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跟随企业整体的发展进程,掌握前沿技术,适度的规划专业发展动向,逐步对专业完成重构,彰显出专业自身的特色,壮大师资队伍,改善实训条件,让国家智能制造的长远发展拥有可靠地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许红娟,杨婧,田淑娟.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智能制造需求[J].内燃机与配件,2020(20):183-184.

[2]吕炜帅,王存雷.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协同创新路径探析——以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例[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0,41(03):49-54.

[3]林源.“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能力建设研究——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中心“双高”建设为例[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178-179.

[4]曹焕亚,杨天玲.高职院校专业群实施1+X证书制度的路径研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20(08):20-24.

[5]张鑫,刘宁,隋秀梅,王姗珊,韩玉辉,李楠舟,高玉侠.“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中心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3):28-32.

[6]兰叶深,周明安,徐文俊,徐建亮.基于智能制造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改革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08):292-294.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课程体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