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2021-09-10赵湘楠
赵湘楠
摘要:当今时代,平面设计的信息传达与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平面设计界更是百花齐放,各式各样的设计涌入世界市场。这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如何确定平面设计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是目前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中国的设计能够打造出真正有意义的、具有东方韵味的优秀设计,使中国设计取得长足发展,屹立在世界设计舞台中央。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创新
一、当今中国平面设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发展,较比之前已经有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以平面设计为例,从其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平面设计风格尚不成熟,设计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如:设计存在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意识或创新度不够,很多设计都存在为迎合主题而将两个完全不协调的两个元素进行“强融”,为了设计而设计。导致最后的设计给人一种生硬、突兀的感觉,毫无视觉美感。这将直接或间接性的影响中国设计的长足发展。
在当今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大形势下,在设计中弘扬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理念,用设计作品传达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平面设计发展方向
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日常生活、风俗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深受中华文化的滋养和感染,对中国、东方文化有着根本的认同性和深沉的情感。所以,要使中国的设计、中华的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国设计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舞台,发挥更大力量,在汲取世界各国文化营养,顺应世界设计大潮的过程中,最为根本的还是要更大发挥“本土设计”的力量。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既注重设计的本土文化,又善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设计出既融入传统设计因素又不失现代感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既简约、现代而又具有浓烈的东方气息,将会是饱含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纹样自古以来就是美的灵魂,纹样曲折迂回的线条里蕴藏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美的理解与积淀,是对中国情结最朴实的诉说,是设计的起源,也是美的起源。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灵感大多来源于自然,有着深刻的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这种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使设计既有“中国味道”又不失现代气息。将传统图案进行变形、重组、所表达的含义简洁明了。作为平面设计师,应以东方视野,维护设计尊严,表达设计内涵。
(二)传统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为世界所共同欣赏,更多的是因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一种对传统艺术的加工与取舍,取其精华而用之,并加之以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论才得以形成。
现如今,中国的平面设计师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方法、审美理念相融合,在现代主义简约、质朴的设计中巧妙的融入了篆刻等书法元素。如在招贴、海报等平面广告设计中,文字成为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主要方式,不乏有大量广告设计以文字构成为主体,各式各样的字体形态不仅能快速地令受众群体捕捉到有效信息,更能体现传统设计的意味和设计个性。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世”字,运用此汉字书法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传统文化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多少文人墨客以笔为剑,书写下可为后世作为思想指引的精神支撑。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类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平面设计更具民族的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既彰显东方文化艺术气质,又具有独到个性的现代意味。
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人物形象都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有儿童、老人还有白领等人物,每个人都在镜头前展露笑容,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彰显文明,虽然发生的事情不尽相同,但每一种行为都在展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明,把中国传统思想融入到设计的始终。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语
当今时代,“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大胆、巧妙的融入自己的设计。大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元素,如中国传统纹样图案、色彩、中国传统书法等,并对其进行深入创造,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也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为中国平面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使中国设计走入世界设计舞台的中央,令世界各族人民领略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历史积淀的东方大国的风采,设计出更多以东方文化为支撑的现代化设计作品。平面设计不再是为了设计的设计,而是为了文化的设计,为了中国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惠. 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 芒种,2018(4).
[3]降波. 试论色彩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 大眾文艺,201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