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好书,人间最值得
2021-09-10朱永新
朱永新
读书,过去有一句老话,叫开卷有益。我觉得这句话现在已经有问题了。为什么有问题?开卷不一定有益。开卷开的是坏书呢?糟糕的书呢?没有价值的书呢?甚至是有害的书呢?当然就不是有益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同样的时间里,能不能读到最值得你读的书?这是很关键的问题。阅读的高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精神的高度。
费尔巴哈曾經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什么叫“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吃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在身体上,我们也讲吃什么补什么。精神上同样也是如此,吃什么补什么。你读的什么,会直接决定你的思想,决定你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
说到选书,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另一本新书《造就中国人》,这本书将我30年来研究的书目标准首次进行了系统呈现。我们系统地研发了中国幼儿书目、小学生书目、中学生书目、大学生书目、教师书目、父母书目、公务员书目、企业家书目,共900种书目,每一个书目100种,包含30本基础书目和70本推荐书目。
这大概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如此系统地对各种人群进行全面梳理。为什么我给它取名叫“造就中国人”?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一生不说要读900本书,就是能把学生阶段的500本书系统地读完,也不枉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因为你看到了人类最美的精神风景。
你读这500本书花的钱可能只是一趟出国旅游的钱。你把这500本书在家里配齐,用一生的时间把它读完,我觉得你真的值了,因为你看到了全人类的、全世界的、跨时空的最美丽的精神风景。你说值得不值得?而这件工作,过去没有人做。
美国教育界有位我很敬佩的学者叫赫希,他在美国发起了一场以“核心知识”为主题的教育改革运动,唤起了美国民众对学生基本技能尤其是读写能力的重视。他认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知识体系的背后都应该有相应的书籍,所以他出版了一本《造就美国人》。
美国人是怎么形成的?他认为就是曾经影响过美国人精神世界的最伟大的书造就的。美国人都读了这本书,所以有了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美国世界观。中国需不需要?当然需要。如果全中国人都能够读那些最伟大的书,都能够形成共识,都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我相信我们这个国家会更强大。
所以读什么的问题是非常关键,也非常重要的。我们发起“新教育实验”,就是为了推动大家能够读好书。但也不仅仅是读书。
举个例子,如果让父母到书城里选书,他们知道选什么书吗?当然,很多人是知道的,但我可以担保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大部分人是跟风走,跟着排行榜走。但很多排行榜是不可靠的,中国少儿畅销榜前十名里有几本很糟糕的书,根本不能让孩子看的书。
书是需要精心选的。美国有一个很好的报纸,叫The New York Times,专门有书评专栏,每年有民间专业团体给大家推荐书。但我们没有这样的机构和人,能够静心地没有任何利益地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十年前我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新阅读研究所”,它的使命就是为大家选书。我们做了9个书目,目前还在做一个新的书目,叫做“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每一个学科选100本书,帮助学生走进学科。
这个书目我们已经准备了4年时间。在学科书目完成之后,我的梦想还要做一个研究书目。现在中小学生开始研究问题,开始进行项目式学习。比如我要研究学习环境,我会把环境的主题选进来;我要研究宇航,就根据宇航的主题选100本书。帮助学生在从事专题研究和主题阅读上提供指导。这三套书目,基础书目、学科书目、研究书目,会构成未来中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构架,也会构成一个家庭和学校的基本书目。我相信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工作能够为全民阅读尤其是为学生、为亲子共读提供最好的书。
曹文轩先生看到我们的小学生书目以后,专门找我,说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他说以前他出去做讲座,讲完以后大家请他推荐书,他很难推荐。但有了我们这个书目,他就很简单了。
我们的书目虽然可能有遗珠之憾,但绝没有鱼目混珠。我们会继续努力,为大家不断选好书。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