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态”检测法视域下,语文教学评价的行与思
2021-09-10高全俊吴庆
高全俊 吴庆
【摘要】教学评价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实施的准则,是检验效果的丈量标准,更是值得教者探究的重要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四态”检测的导向作用下,从暗示的教学意义出发,变式出一些游戏精神。学生可以借助这一系列不断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在一系列评价方式的尝试中用有意义的暗示,把多元、综合、多维的立体评价作用于教学过程,进而为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语文素养,提供无限螺旋上升的成长空间。
【关键词】教学评价 暗示评价 “四态”检测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学习生活中情感沸腾了,思维沸腾了,学习生活便会沸腾起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产生了一系列思维的碰撞、语意的传递、情感的相遇。在这个教与学、施与受的过程中,需要一把尺子丈量出這些信息流的意义与价值,需要一张网筛选出这些语义场的作用与优劣,需要一个引擎搜索出这些行为的目的与好坏。这把尺、这张网、这个引擎就是课程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课程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的策略、方式、途径,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着落于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
一、“四态”检测法的教学评价导向价值
指向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才能让教学真正发生与生成。在整个教学生态系统中,课堂教学作为过程的核心,自然也串联着评价体系的各个组织架构的关键点。为保障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除了要有一套如新课程标准般的评价体系与指导意见以外,“教师应该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课堂,让儿童的情感和思维都沸腾起来……把握生动、生态、生长这三个既递进发展又互相交融的基本理念。”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作为教者的我们还要找到一些寻找到价值评判的大致方向。其中,课堂教学中的四种状态往往给教者建构评价体系提供了可供参鉴的价值向度。即学生的学态、教者的教态、课堂的动态、作业的形态,这四种样态的具体情形,会从不同侧面准确、有针对性具体地反馈、诊断、检验教学的效果,预测学生的发展。在“四态”检测法观照的教学评价体系视域里,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出发,结合一定的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价值、优劣进行组块评议。
从学生的状态里能侧面反馈出教者的教态是否具有引导性与指向性;从教者的教态中能直接反映教师本身的素养水准,这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供进步的空间;从课堂的动态生成中能把静态的学情转化成动态的情况,它能给教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提供较为真实、可靠的反馈;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它能从相对的反向折射出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这些均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层面与方向。当然四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如一个正四面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生成。作为重要的教学评价的价值导向,从“四态”检测法入手,对教学评价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评议、调整与创新,均是事半功倍、成效甚丰的着手点。当教者从“四态”检测法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的环节生成实效时,我们会发现它的存在价值远远超出想象。这一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纬度、考量的深度、参鉴的厚度、调整的宽度。只要我们潜心挖掘、用心研究,自然会为创新课程评价找到更多坚实可靠的创意生成。
二、暗示评价与“四态”检测的融合衍生
课堂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学生自我之间的多重评价,应该注重多元与互动,并充分体现实践性与综合性。其实,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还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生长性。整个评价体系是个动态生成的教学生态系统里的一粒种子,当它在课堂之上被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唤醒时,它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教学在这类极具生长性的动态体系里更完善、更具发展性与创造性。动态生成性评价效果的呈现与建构需要充分发挥“暗示”这一教学评价行为,并赋予其教学意义,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朱熹对“启发”一词的解释是,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当学生处于这种或明或暗、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时,作为教师理应给予提示、提醒、点拨。这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契机,更是学生有效吸收知识、理解语意、体会情感的最佳时刻。
最好的点拨其实就是有目的的暗示,即抓住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学习点,再用具有提示性的话语、动作、表情、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试图帮助学生打开他的心,张开他的嘴。这个过程里有信息的传递、思维的扩展、思想的碰撞,当学生接收到这些充满暗示性的话语、动作、表情等时,他们会调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去理解消化这些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方法。细细研究不难发现,暗示性评价可以把师与生的学习场延展出各种不同的样态,让学习成为一种螺旋生成的动态过程。因为暗示与明示的明显区别是,明明白白告诉学生的答案看似很完整,但是随着这种完整的明明白白出现以后,学习的动态系统也随之静态了。所以,作为评价的准则与方式,也应该多一些暗示性,才能使得教与学更具有延展、衍生性。当学生遇到学习的瓶颈时,教者借助“四态”检测法提供的评价视域加之暗示性评价,学生的思考便会随之继续演变,直至蜕变成学习能力。教者从暗示性教学评价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从教者的各种暗示性样态里学习开发大脑的思维,提升学科学习张力,会更有生命力。
三、建构有意义的暗示性评价新生态
1.曲径通幽,让暗示在学态中生根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作为基础教学形式,常常被教师作为体会情感、理解词义、把握中心、体认主题的重要手段。可是作为朗读评价的一般标准往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可这有时会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知道教师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却不知该如何才能做到。此时可以借助暗示性评价先让学生自读,在听的过程中去用心发现问题,并随机生成基于学情的具体问题,做出过程性的暗示评价。如当学生朗读漏字、添字、错字时,教师可以用范读、指读的方式,先置学生的错误于不理,用无评胜有评的委婉方式——范读,否定学生的错误之处。这样曲折婉转的评价方式,不但为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创生了成长空间,而且为学生做了无形的暗示性示范。
借此曲径通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学着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来读,便会给学生一个信号:这样学着老师的样子,模仿着读才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此类不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的错处,而是借助暗示性课堂评价给学生提供模仿、效法的示范模型,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样态变得和谐、流畅。看似简单的暗示性评价不仅为学生找到了更好的学习状态,也为教者寻求可供生成的教学范例。这一常态化的教学暗示评价,在建立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自信心方面也有巨大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这类暗示性评价的推动下,从模仿、效法、模拟等跟学仿学中,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用心倾听的态度,让暗示性评价的作用在学生心底渐渐生根。
2.顺藤摸瓜,让暗示在教态中发芽
学生的状态会在教者的状态间来回游走,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无论是教师的语言、动作,还是表情等一切教學行为,在某种意义说即是一种教学评价。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可以视作原生性评价。作为教者对教材的取舍、评判、解读等均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些主观性外化成一切教学行为,给学生的潜意识带去一种信号:老师渴望我们做这样的解读与理解。这看似违背了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课标要求,但是当我们加上三维目标中的隐形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审视时,教师的取向与取舍有时必不可少。如何解决个性化阅读与情感目标之间的矛盾呢?只要我们顺藤摸瓜,带着学生在教者教态的暗示性影响下,学生便会自然而然、不知不觉间统一上述两者间的矛盾。如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学生在解读渔夫和桑娜的穷苦生活时,有时会出现这样情感态度上的理解偏差,即学生会从生活实际出发,看不出那个破败的房屋里拮据生活的幸福、高贵与精神富足。
这时教师便可以顺着学生的误解对他们的学态进行暗示性评价,“穷苦的生活里,桑娜依然选择抱走可怜的孩子,这样的行为你觉得如何?”更有甚者,学生会回答:“老师他们自不量力,做人应该量力而行。”这个个性化的解读明显偏离了正确的情感目标,作为教者应该巧用教者的教态行为做暗示性评价,“这样的思考是否欠妥当呢?”这个看似疑问的评价语,却包含着引导性和暗示性,学生便会顺着教师的教学样态检视自身的理解。顺着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便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理解了穷人的穷是经济层面的匮乏,而丰盈的是高贵的精神。这样的暗示性评价里渗透着教者的态度,学生自然会在学习中生发出思考、判断的嫩芽,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3.抽丝剥茧,让暗示在动态中开花
教学中师生是彼此影响的个体,在相互作用的教学场里又形成了名叫课堂的整体。在“四态”中师生的状态有时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两股作用力的作用下呈现出的教学状态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参照系。作为听者评课的教师,应该带着批评审视的态度,按照“四态”检测法从教学动态的流程里,对课堂进行课后反馈。如果说暗示性评价语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雾里看花的好奇心与奋进感,那么作为教师亦然。当我们作为批评判断、吸取迁移的学习者时,我们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暗示性评价的思维视角。即把在整个教学流程里教者的教态与学生的学态之间形成的反馈信息,视作暗示性语义场。试着借助这个思维视角,去反馈、反思、嫁接、移植自己的教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匆匆》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文中语句,做批注,然后指名交流。一个学生找到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并回答:“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与惋惜之情。”教师这样评价:“你的回答接近完美,但并不完善。老师特别渴望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的感受与想法。再试试?”
当我们以暗示性眼光审视赏析这段教学的学态与教态时,我们便获得了对教学的思考与批评能力。首先,教师没有否定他的回答而是予以肯定,且借此让学生从体悟感受的视角审视和检查自己的感受;其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能反馈出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高,不仅可以理性思考句子背后的语言逻辑效果,还可以感性地审视语言背后渗透的情感态度;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都达成一种默契,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阅读体验。你的回答我肯定,但是我的认知或许更深刻,学生也应该借鉴。当我们以暗示性视角审视时,许多教学过程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效果,从中能提炼出更多教学资源与价值。
4.百家争鸣,让暗示在形态中结果
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继续,作业形态的样式,常常可以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与归因。它更是语文教学是否在学生心中结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果的重要检视样态。然而课堂上暗示性评价式作业的设置与考查,可以让学生在呈现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之间结出三维目标的果。如延展性极强的续写课文作业、仿写迁移作业等,均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有目的、有意义的暗示,在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同时,还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以此达成百家争鸣、相互为用、取长补短的学习状态。这类暗示性评价作业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让学生课后读一读其他作家笔下的春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熟知一些名家名篇。再以此为契机,结合《腊八粥》的作者沈从文,《好的故事》鲁迅,等等,以开读书会,开展共读、分享读后感等形式多样的充满暗示性的阅读作业。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到一类文章,从一类文章到一类作品,从一类作品到一类作家,从一类作家到一个时代的文气之风,等等。
学生在这样无限延展的暗示性评价体系里,借助作业样态的丰富多样性,把百花齐放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延展成百家争鸣的大阅读实践尝试,从而借助有意义的暗示性评价作业,把学生的学习从局限于课堂拓展到课外、生活乃至整个生命历程里去。这将使得教学在教学评价的价值与作用下真正结果于学生心底。
思维活动需要合适的支点,暗示性评价在“四态”检测的视域里把语文教学变成了一场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暗示性的评价生态里,获得了持续长久的成长性进步。暗示的多向性与思维的延展性,把学生从游戏精神的求知欲中调动起来,进而实现了借助“四态”检测法创生出暗示性评价导向的可能性。席勒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暗示性评价生态恰恰是一种游戏精神的变式,把学生的教学性成长无限延展于教学生活的任何时刻,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力与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