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探析
2021-09-10赵研
赵研
摘 要:本文通過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教育管理制度,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40名学生进行测评,从而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发现,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规划,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152-03
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与充沛的精力 [1]。近几年来,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教育越发重视,也开始强调精神追求。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调查表明,目前,高校中不少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学业压力、交际困难、就业压力、情感受挫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源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这些问题的产生,会让高校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例如情绪焦躁、低落、自闭等心理问题,情况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神失常与抑郁等现象。因此针对心理问题,学校应当建立相关心理机构,同时安排心理指导老师,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2]。
(二)方法
1.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高校教师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并不断将其进行完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烦恼,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师需要对自身的引导作用有充分的认知,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让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深入了解,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3]。
2. 组织多样化心理教育活动
除了日常课程学习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各种爱好进行了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缓解学习压力,开拓视野。教师可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所学知识组建活动环节,让学生能够有新的收获。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帮助其树立信心,以保证心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3. 联合家长进行心理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在学校中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工作,还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联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4]。在家长对其产生认同后,教师需要联合家长携手制定家庭心理教育方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三)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由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 ±s)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有可能会出现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的现象,父母会一手操持孩子的所有问题,因此导致部分子女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面临困难时无法积极解决,心理抗压能力也因此降低。另外部分家庭存在父母婚姻不和谐的情况,会对子女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让子女的心理产生问题 [5]。教师联合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二)学校因素
研究发现,由于现阶段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进行确切的落实,高校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后,可能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从接受完全教育制度到接受自主性管理模式的转变,因此会出现些许负面情绪,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应向学生提供多样化心理教育活动,帮助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6]。
(三)自身原因
研究发现,对高校学生来说,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还是自身原因,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抗压能力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高校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积极锻炼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只有不断培养意志品质,才能够让学生在身处困境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四)学生心理状态对比
对比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状态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见表1。
三、讨论
社会的发展推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水平、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愈发重视。高校学生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特殊性,身处环境也相对特殊,导致高校学生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危人群 [7]。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信念与理想,从而树立起信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颇多,例如校园环境、家庭因素以及自身性格因素等。高校教师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引导教育方案,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高校需要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现阶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心理专业、思政专业以及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组成。这些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经历。大多教师只是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考取了初级心理咨询师证,并没有接受专业的系统训练。高校为我国培养了众多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视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校的重视,但是因为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等问题,导致没有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的SAS评分为(61.4 ±5.5)、SDS评分为(63.2 ±3.9),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SAS评分为(40.1 ±4.3)、SDS评分为(40.2 ±2.2),学生接受健康教育后,心理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开始受到更多人关注,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为学生创建心理教育氛围,让学校与家庭进行联合,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此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小祥. 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农业学校为例[J]. 科学咨询,2020(43):78 -79.
[2] 李曙光.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活的重要作用——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20(09):101.
[3] 曹志霞. 为孩子营造晴朗“心”空——城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20(07):29+93.
[4] 郭欣荣. 关注学生心理巧用主题教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式教学法实践探索[J]. 神州,2020(14):189.
[5] 武芳英.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策略探究——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的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1):161.
[6] 魏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措施—— 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J]. 中国高校科技,2020(09):100.
[7] Bryan,J.L., Kauth,M.R., Asghar-Ali.. Transforming 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 Mental Health Clinician Education and Practices: 20 Years of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by a Center of Excellence [J].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2019,39(02):119-123.
(薦稿人:刘良玉,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