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1-09-10柳谦张晓颖李洪良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教育

柳谦 张晓颖 李洪良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国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体现。本研究意在以高校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涵与价值上的契合点,明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存在内涵、价值、目标等多方面的契合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宏观背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分析

(一)目标的共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国家的富强、人民的民主、社会的文明和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然,二者都是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富强民主以及更好地适应新的世界发展变化与格局特征而服务的 [1]。中国近代史表明,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是进一步获得人民民主、国家安定的重要条件。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已经实现,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民主、社会的和谐仍然是现代国家发展的目标。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几方面内容定为核心内容的主要原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重点强调的也是对国际环境的和谐稳定、民主文明的追求 [2]。

尤其是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情况下,作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状态也与世界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并且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趋势。从我国高校教育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实践,不仅影响着其参与国家建设的态度和目标,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观目标紧密相连。

(二)价值认知的共同性

关于价值认知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上的追求自由平等以及公正法治的目标,也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相一致。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分析,国家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国家各个维度的发展与世界的融合为前提,这里所指的融合包括了价值、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而这种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融合。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价值认知。例如对公平、自由的追求,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相比,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将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作为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价值认知内容和目标,具备更加典型的无私性和宏观性 [3]。

二、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中传统价值观念的消解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但经济增长使得社会利益分配的复杂性大幅提高。另外,社会利益的整体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主义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的意识出现了逐渐薄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也会造成价值认知和思想观念的不利影响,且现代大学生对于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以及为国家发展和建设服务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些现象都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一定的阻力。

(二)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思想文化以及经济发展都获得了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不仅是指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支持,更是指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融合。因此,多元的价值观也逐渐形成。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尤其是部分具有消极影响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更是非常直接的 [4]。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价值观实践中的偏差

价值观实践中的偏差主要是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工作存在既定目标与实践效果方面的偏差,即教师在教育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基本要求,以及其与构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因此在实践中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社会价值认知状态、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金钱观、消费观等。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学引导观念、重视教学方法、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等多种方法,纠正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并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开展良好的学习实践。

三、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正确的育人理念

对于正处在关键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这一时期接受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非常关键,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原则,并且认识到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系统性和长期性要求,首先从教学观念上实现转变,将思政教育以及德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切入点,或者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专门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理论讲解和实践教育为主的专题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核心的独立课程加以完善。

另外,在教学管理和组织方面,也要坚持以学校党组织为主要领导,基层党组织应及时传达上级部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和方法指导,促进这方面教育教学工作在有目标、有方法的前提下开展 [5]。

(二)重视隐性教育与多媒体平台的利用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注重显性的理论知识教育,更应当注意开展隐性教育,这方面教育工作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以及娱乐生活等多方面入手作为切入点进行。只有教育的渠道更加全面,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所谓的隐性教育,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借鉴常规思政课程中的多元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育教学工具,在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积极应用这些教育教学方法和工具,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6]。

例如,教师可借鉴项目教学法,选取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程的延伸实践活动,如带领大学生进入红色革命纪念馆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弥补现代大学生缺乏对革命文化的了解的问题。另外,学校还可以更进一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化

从宏观上来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一代一代大学生不断努力。基于这一背景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也应当重视长期性和系统性。高校应当不断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分别从资源条件的完善、资金流的支持、教育工作者的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完善和提升,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化流程,为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提供长期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目标的共同性、价值认知的共同性;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面临社会环境中传统价值观念的消解、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观实践中的偏差等多种挑战;为顺利推进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与正确的育人观念,重视隐性教育与多媒体平台的利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在心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观娟. 微传播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J]. 长江丛刊,2019(12):182+184.

[2] 曹顺. 协同学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1):52-55.

[3] 周立斌,张曦丹. 全方位视野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学周刊,2019(23):5.

[4] 李爽,金玲玲,王婷,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现状评价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62-  64.

[5] 唐军栋. 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新商务周刊,2019(09):261.

[6] 钟艷萍. 立德树人视域下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智库时代,2019(47):94 -95.

(责任编辑:莫唯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 0047-03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教育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