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读写 结合教学策略
2021-09-10汪冰
汪冰
语文课程为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基础课程,此课程教学重点即为推动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将阅读教学、写作训练二者的结合作为重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多以课文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文章所具备的生字词内容加以讲述,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文章写作方式加以学习,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本文即围绕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高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针对语文教学内容形成深层次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为学生写作活动的展开创造良好条件,提升学生读写能力,教师在阅读训练活动中需重视自身表达能力、语言技巧的提升,借此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分析课堂实践发现,阅读、写作二者间存在密切关联。教师借助阅读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层次理解,以此为基础,有助于学生写作欲望的调动。而实际教学活动中,写作教学、阅读教学二者通常为互相分离的状态,若教师将上述两方面加以结合,共同展开教育并重视二者的有效结合,除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外,还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此不仅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一)深层次挖掘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多为专业人士精心选取且经多次论证,而最终得以确定的文章。语文教材中所收录文章的情感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均较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需重视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层次挖掘,对文章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加以发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引導学生围绕课文展开扩展,借此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锻炼,调动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积极性。此类文章的思维方式同现代文章思维方式之间存在一定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立足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针对文章展开深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如教师讲述《小真的长头发》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梳理课文知识脉络,首次阅读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展开议论,促使学生可对文章中所描述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以了解,对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加以掌握,对事物间所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关联的联系加以理解,实现学生维持生态平衡意识的强化。此种教学模式的展开,有助于学生自我改造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二)构建多样化阅读活动
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应形成自身的观点及看法,不可没有主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时,应将学生独立思维的锻炼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观点加以积极发表,敢于提出问题,同时,还可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问题的解决,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除可帮助学生同作者形成情感层面的共鸣外,还可有助于学生写作情感的丰富,然而实际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语文课堂均欠缺阅读的多样性,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并未带有任何感情,此时教师便可设计多样化阅读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锻炼,如以《海底世界》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将大海视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随后引导学生积极表达,阐述自身对大海的认知,同时借助阅读及抓住词串特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情景展开想象,对海底景色加以欣赏,学生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引导下,自身思维活跃性得以调动,可将自身情感应用至语文阅读活动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设置分组阅读、多人阅读、个人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而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实现学生独立思维的锻炼,引导学生展开个人阅读,既是锻炼学生独立思维的直接方式,也可实现学生个性特点的彰显。教学活动中,教师仅有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作为重点,方可为学生思想感情表达的表达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学生独立思维的形成。
(三)设计读写结合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多次阅读同一篇文章,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且直接方式。阅读活动中学生首次阅读新文章时,将会遇到部分陌生词汇,为帮助学生对此部分陌生词汇加以掌握,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展开阅读,对陌生词汇在文章中的含义加以体会、理解,借此实现整篇文章意境的理解,如以古诗词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讲述古诗词教学内容时,因古诗词韵律较强,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具备朗朗上口的特征,加之古诗词中包含众多传统文化因素,而学生反复阅读则为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反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针对古诗词中的生字词形成深层次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先领读文章,完成文章的领读后,引导学生自行开展阅读活动。学生可熟练阅读文章后,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加以评价,以此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如以《听听,秋的声音》此篇文章教学内容为例,教师便可先引导学生对此篇文章展开反复阅读,对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喧嚣生活的厌倦加以体会,学生借助此种意境的体验,自身写作能力也会得以一定程度提升,如学生将掌握文章中所应用的修辞手法应用至写作活动中,可提高学生文章写作能力,加强学生写作技巧。除此之外,教师应为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提供空间。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在写作中应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促使学生可展开自由写作活动,教师针对学生所展开的写作活动,应尽量减少束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同时,在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将所做、所想、所听、所见均以文字形式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记事本或记笔记的方式将自身想法加以记录,实现学生自由写作。
(四)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将学生写作兴趣的调动作为重点。因学生具备强烈好奇心,对周边事物抱有好奇心,尤其为未知事物。教师应合理应用学生此项特点,借助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学生写作兴趣的调动,教师在学生选题时不可过多干涉,可借助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收集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卡片,引导学生对卡片的内容自主选择,结合卡片内容展开“看图写作”活动,借此除可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外,还可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读写结合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式,阅读和写作二者联系密切,借助阅读活动的展开,可有助于学生思维材料、语言材料的积累,帮助学生对写作模式加以借鉴,而写作活动的展开则可起到强化阅读、促进阅读的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深层次挖掘小学语文教材、构建多样化阅读活动等方式,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