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查理·包法利的人性光辉
2021-09-10张婷
【摘要】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查理 · 包法利是仅次于包法利夫人的重要人物,却由于过于平庸而被误读和忽视。包法利先生是福楼拜按现实主义法则塑造的“一般人”形象,体现了人性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平庸怯懦包裹之下难掩善良天性;在循规蹈矩之外亦有对自由、幸福的渴求和向往;在呆板无趣的表象里潜藏着浪漫情思。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查理 · 包法利;一般人;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12-02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作品展示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成功塑造了包法利夫人、郝麦、罗道耳弗等人物形象,而她的丈夫查理 · 包法利则被许多读者视做妻子婚姻不幸根源。客观地看,包法利夫人“周围只有一些目光短浅、唯利是图、毫无英雄气概的资产者”, [1]因此她难以觅得佳偶,其所谓理想的情人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而她的丈夫则成为她婚姻不幸的“替罪羊” [2]。查理 · 包法利是福楼拜按照现实主义法则塑造的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人”,他是个好人,没有善良到崇高,却也没有自私卑鄙到丑陋。[3]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这一人物,就会发现查理身上偶或闪现着可贵的人性光辉:在平庸怯懦包裹之下难掩善良天性;在循规蹈矩之外亦有对自由、幸福的渴求和向往;在呆板无趣的表象里潜藏着浪漫情思。
一、平庸怯懦包裹下的善良天性
查理 · 包法利出生于乡下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曾是军医副,年轻时长相漂亮获得帽商女儿的爱恋,并给他带来六万法郎的陪嫁。后来老包法利享乐挥霍、做生意又赔钱,只得搬到乡下居住。父母对于查理的教育理念不同,母亲梦想他将来高官厚禄成为土木工程师或法官,父亲却贪图享乐,不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为省钱不重视孩子教育。最后查理靠母亲挣得本村堂长启蒙拉丁文,拖到15岁左右才插班中学,后来又中断学业转而学医考取医师资格,并成为乡镇医生。
查理才智平庸,样貌普通,缺乏情趣,是个天性驯良,安分守己的小人物。在小说中众多的凡夫俗子里,查理 · 包法利没有明显的道德缺陷,他恪守本分,容易满足,善待他人,面对挫折和不幸,很少抗争,也从不怨天尤人。
在学生时代查理过得并不轻松,他是来自乡下的插班生,面对同学们对他穿着、口音的嘲笑和恶作剧,他只能默默忍受。他生活简朴,学习刻苦,成绩勉强接近中等。中途退学读医,他听不懂课程,考试失败;后来靠死记硬背考取了医师资格。查理身为乡镇医生是称职的,淳朴的乡下人尊敬他。卢欧老爹因为查理治好了他的伤腿,而对他感恩赞赏,听说他丧偶,把女儿嫁给了他。由于妻子爱玛对道特生活环境不满,查理就搬到了永镇。在新的环境里,他与人为善,和夸夸其谈、沽名钓誉的药剂师郝麦相处得很好,学生时代就被同学嘲讽的查理面对郝麦的吹捧,很是受用,当然不会计较药剂师抢他生意,更不会控告他无照行医了。在后来,想出名的郝麦联手爱玛撺掇医术不精的查理给金狮的伙计伊玻立特治跷脚,手术失败,查理名声扫地,可他并没有对药剂师有半点怨言。
在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平庸的好人查理注定被伤害而无还手之力,他的善良少了保护自己的芒刺。他容易轻信,从不以恶意揣测世道人心,因此被人蛊惑、利用;他天性驯良而懦弱,受欺凌也无反抗、报复之心,得到的却是轻视甚而鄙视。郝麦表面奉承讨好他,实则严重影响他的诊所营收;勒乐巧言令色只为图谋他的家产;赖昂和罗道耳弗熟识查理,却毫不羞愧地和他的妻子长期偷情。查理对爱妻充满信任并一味讨好迁就,对妻子的婚外情却浑然不觉,可他收获的不是感恩负疚而是怨恨和不知收敛。包法利夫人死后,他发现了“情书”,却很快轻描淡写地认为那是妻子在闹精神恋爱。他见到妻子生前的情人罗道耳弗,竟然愿意同他喝酒,还说不生他的气,认为“错的是命”,而被宽恕的罗道耳弗却觉得他可笑甚至下贱。[4]
二、循规蹈矩之外对自由的渴求、对幸福的向往
自由和幸福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形式和理想的精神的状态,查理 · 包法利先生似乎与之无缘。查理有生活中“一般人”的平庸懦弱,更有因心理发展不成熟而形成的盲从和依赖。他没有什么主见,一生总是被人管教、约束,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查理从小一直被母亲抚养教导,母亲负责规划他的人生之路:把他教養成人,让他学医,还给他找到挂牌行医的地方,并为他迎娶了45岁的“有钱” 寡妇杜比克夫人。母亲没有问过他的喜好,没征询过他的意见,而查理对于母亲的这些安排,并没有反抗过。年轻的查理甚至认为结婚后“他就自由了,身子可以自主,用钱可以随意”,可婚后他并不当家,杜比克夫人管他说话、吃饭、穿衣、收诊费,甚至窥探监视他行医问诊。[5]可以想见查理压抑了太久,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当然,他也曾短暂体会过两次自由的感觉。一次是退学读医时,查理因为学不懂,又远离母亲的监控,他开始逃课,“尝出偷懒的味道”,“养成坐酒馆的习惯,爱上了牙牌,掷着有黑点的小羊骨头,他觉得这是他得到自由的珍贵凭据,提高他对自己的一种尊重”[6]。然而这一点可怜的自由体验,导致他医生资格考试的失败,他只好放弃自由,埋头苦学,后来以相当高的分数被录取。第二次自由体验是在妻子杜比克夫人病逝后不久,查理适应了单身生活,他可以改动用餐时间、随意出入,装扮好自己去见心上人爱玛,并萌生出求婚的念头,而且求婚成功了。
查理因为一直听命于别人的安排,也就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或目标。向爱玛求婚成功,包法利先生体会到婚姻带给他的幸福和满足感,他的内心世界有了些微变化,他乐于对妻子讨好迁就,主动满足妻子的种种要求。尤其是在妻子怀孕后,他有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模糊憧憬和勾勒。查理爱孩子,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想到生孩子,他就心花怒放,觉得自己一生什么也不缺了。他比自己的父亲有责任心,有为女儿教育投资的意愿,他甚至开始想象女儿长大上学的样子,打算多挣钱送孩子进寄宿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像她母亲一样有才分、会弹琴,将来嫁给一个殷实可靠的男子,永远快乐。
不过,包法利先生對自由生活的体验在他的一生中少得可怜又短暂易逝。究其原因,是因为查理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主观能动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外在因素并具有较强依赖性,一旦受挫就自由幸福就不复存在。
三、呆板无趣表象下的浪漫情思
查理 · 包法利呆板无趣,没什么技艺和爱好,但对妻子爱玛的爱情是深厚的,因为他长期以来被损害的自尊心和被压抑的虚荣心在这段婚恋中得到满足。首先,查理娶爱玛为妻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赢得人们的敬重。艾玛在修道院受教育,穿戴、举止无疑像个“城里姑娘”,而且远比杜比克夫人年轻貌美,家境也富裕。其次,再婚是查理· 包法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主动选择。查理不爱第一任妻子,父母贪图钱财为他选定有钱的寡妇杜比克夫人,他完全是在母亲安排干预下接受了第一次婚姻,他有了妻子,可梦想中的自由半点也没得到;而再婚则始于他对爱玛爱情追求,终于岳父卢欧老爹的成全,出于全然的自愿,和爱玛的婚后生活让查理 · 包法利有了做丈夫的欢愉和迷恋,他体会到肉体的满足、精神的平静和幸福的滋味。可以说,第二次婚姻极大地满足了查理内心的自尊的需求,他感到对自己的生活称心如意。最后,爱玛所受的贵族式教育让她自有一套做妻子的行为准则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查理享受到作为丈夫的尊荣和权利。第一任妻子像是他的另一个母亲一样以爱的名义严格地管束着他,吃穿用度行医看病都不得自由。相比之下,爱玛则懂得料理家务,行为举止不俗,为丈夫赢得尊重;她也更像妻子那样照顾他的生活,查理回到家有旺旺的炉火、烘暖的绣花拖鞋和摆好的饭菜,在晚归时还亲自伺候他吃夜宵。
查理 · 包法利先生对妻子爱玛的爱情是浪漫而痴情的,他对妻子是欣赏的、信任的,甚至膜拜的。爱玛的美貌、才情、装扮及居家生活的种种小心思给查理的生活撒上了幸福的金粉,总让他惊异赞叹不已。他对妻子体贴迁就,精心照顾生病的妻子,为她能尽早康复,查理主动放弃道特稳定盈利的诊所而搬去陌生的永镇谋生,后来妻子被情人抛弃再次病倒,他还陪妻子看剧、花钱让她学琴。妻子两次出轨并非没有破绽,可她只需做些掩饰和补救就轻易蒙混过关了。爱玛死后,查理不听劝阻为她举办隆重的葬礼,让她穿结婚的礼服下葬;为还债,他变卖了家里的东西,而妻子房间的遗物却不许动用;他发现了罗道耳弗的信件却很快释然,觉得所有男人都会膜拜美丽的妻子。小说结尾,查理躲在家中不再营业,在一个夏日的阳光下,怀着浪漫的情愫,手握妻子的一绺长发离开了人世。
综上所述,查理的悲剧性源于“一般人”在性格精神方面的弱小,“他没有获得过爱玛真正的爱,他诚实、宽容、善良、正直的优良品质反而成为自己的一道催命符。”[6]爱玛曾带给他短暂而虚幻的幸福感:生活品质提高、家庭美满、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她死后真相显露:家里债台高筑、妻子婚外恋、他众叛亲离。幸福得而复失,查理变得一无所有,他不能承受美好生活的幻灭,最终死亡解脱了他的伤痛。
参考文献:
[1]艾珉.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8.
[2]任元元.父权制下“女性悲剧”的男性角色功能——拉康视角下的“包法利夫人”和“包法利先生”[D].南昌大学,2013:29-30.
[3]亚里斯多德.诗学[M].罗年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0.
[4][5][6]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01,10,9.
作者简介:
张婷,女,陕西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