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杜甫《登楼》诗之“玉垒”的问题

2021-09-10蒲萍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
关键词:汶川杜甫

蒲萍

【摘要】 历代以来都有杜甫《登楼》诗之“玉垒”是军垒还是山名的疑惑,以及若为山名,历史记载中汶川、灌县等地均有玉垒山,因此玉垒山的实际位置也是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理清历史记载背后的线索,横向对比杜甫诗中“玉垒”的含义,这也有助于理解“玉垒”一词的历史含义,更利于深刻地掌握杜甫诗歌的真正内蕴。

【关键词】 杜甫;登楼;玉垒;汶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06-02

杜甫一首《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为世代传诵之诗篇,叶梦得曰:“七言律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五更角鼓’等句后,常恨无复继者。”申涵光曰“‘北极’‘西山’二语,可抵一篇《王命论》。”(《唐宋诗醇》卷十六)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亦极为推崇:“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这首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农历三月作于成都锦江,黄氏《补注杜诗》及众多学者已经考证过。但历代以来各位学者对“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玉垒”有自己的看法,主要围绕着玉垒是玉垒关还是玉垒山,是在灌县还是在汶川这两个问题来论证。

《杜诗详注》引《杜臆》注曰:“玉垒山在灌县西,唐贞观间设关于其下,乃叶蕃往来之冲。”又引《九家集注杜诗》注曰:“《蜀都赋》曰:‘包玉垒而为宇’句,云玉垒,山名也,湔水出焉,在成都西北。”灌县在成都西北处,仇兆鳌即是认为玉垒在灌县西。

《新唐书·南诏传》:咸通十四年(873),坦绰率军攻雅州,“击定边军,卒溃入邛州。成都大震,人亡入玉垒关,士乘城”。《(光绪)增修灌县志》载:“玉垒关在治西一里。”“唐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建。”《王象之碑目》亦记载:“玉垒关在(灌县)治西虎头山,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白敏中帅蜀时建。”因盛唐时期灌县西虎头山建有玉垒关,因建关之后虎头山因称为玉垒山,于是郭知达、王嗣奭、仇兆鳌等杜诗注家便认为玉垒在灌县西。但灌县之玉垒关于何年所建的问题尚无定论,虎头山又何时被称为玉垒山亦是悬而未决。

《钱注杜诗》先是跟《九家集注杜诗》一样对“玉垒”一词的解释也引用了《蜀都赋》注,即在成都西北灌县处。而后又引《寰宇记》之言:“在茂州汶川县北三里,又有玉轮坂,其下汶水所经。”又说玉垒是在汶川。钱谦益先生将当时学者对玉垒所处位置的两种看法罗列出来,也是对此有不明之处。

另有杜诗注家认为玉垒山在彭州导江县,这种看法略有偏差,且没有认真考察史料记载。《新唐书 · 地理志》“彭州蒙阳郡”条:“导江,望。本盘龙,武德元年以故汶山置,寻更名。贞观中曰灌宁,开元中复为导江……西有蚕崖关;有岷山、玉垒山。”

《四川通志》卷二“灌县”条也有记载:“汉,郫、绵、虒,江原三县地……唐,武德元年,置盘龙县,寻改曰导江,复移治都安,废治为灌口镇。贞观中,改曰灌宁。开元中,复为导江,并于镇置镇静军,孟蜀置灌州……元,至元十三年,改军置灌州省,导江县入焉,属成都路。明,废州为灌县,属成都府。皇清因之。”

由《四川通志》可知《新唐书》所言彭州导江之玉垒山,实际上是指在灌县,只是由于灌县当时属于彭州管辖,故列于“彭州”条下。由上可知,玉垒关是唐代修建在灌县的,若杜甫“玉垒浮云变古今”的“玉垒”是在灌县,则玉垒是指军垒,即玉垒关。因此“玉垒浮云变古今”之“玉垒”到底在哪的问题主要就是在汶川还是在灌县。

就笔者看来,是在汶川,玉垒即是玉垒山。证据如下:

首先,广德元年,吐蕃攻陷岷江上游松、维二州,离维州较近的茂州汶川也危在旦夕,“玉垒浮云变古今”中的“今”即是指“如今”战乱频纷,形势危急。当然,离危险之地更近也不能对玉垒就在汶川的观点一锤定音。

其次,灌县之玉垒关兴建的最早记录是唐贞观年间,为了抵御敌人入侵所建,距杜甫作此诗只有一百多年,古今对比并不明显,若是灌县之玉垒,古今差距并不大,且纵观《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记载,唐代一直处于与吐蕃等番外势力相斗争的状态,那么“变古今”中的“变”字就毫无意义了。而汶川之玉垒,最早记录是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紀》和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记载:“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因为都江堰玉垒山下有离堆,而离堆是杜宇时期开山以疏通水道而留下来的古蜀遗迹,有学者便认为杜宇时期所开之山便是都江堰之玉垒山。但以史书记载考察,玉垒山在灌县是从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开始的,《元和郡县志 · 卷三十二》“导江县”条:“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导江即是指灌县。

《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但在《元和郡县志》以前,《水经注》《汉书》《旧唐书》以及《后汉书 · 郡国志》《说文》《蜀水经》《寰宇记》等均以玉垒山与汶川相联系。

四川省都江堰市文物管理所钟天康先生考证离堆是都江堰左岸的山,即古湔山,此山被称为玉垒山是唐代在此修建玉垒关之后的事,而真正的玉垒山是在汶川。

杜宇治蜀时期,教化百姓,大力鼓励农耕,“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便可知杜宇王对蜀人生活的贡献很大。可以想象在杜宇治蜀期间,百姓安乐,生活更为富足。也正因为如此,才与杜甫作此诗之时汶川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有鲜明的对比。

因此,就时间间距和古今差异对比而言,灌县之玉垒差之远矣。

此外,杜甫是明显知道杜宇治蜀等事迹的,在《寄司马山人十二韵》诗中有一句“长啸峨眉北,潜行玉垒东。”此句“玉垒”与“峨眉”相对,事实上玉垒山只是一座不太出名的山,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有着云泥之别,一般来说,这二者相对是不符合常理的,而此诗中杜甫却将两者相对,这是来源于《华阳国志》那段对杜宇治理古蜀时期的疆域记载:“玉垒、峨眉为城郭”。因此杜甫诗中的“玉垒浮云变古今”是掺杂着对古蜀时期兴旺繁荣的想象,而如今却是战乱纷起,生灵涂炭。白云萦绕着玉垒山,这副场景亘古不改,而世道却变了。

韩大伟先生曾在《杜甫研究学刊》中发表文章,认为这首诗的“玉垒”是军垒,“垒,本以土石所筑,为了与上句‘锦’字对应,这里取‘玉’而不取‘石’字。”这里韩大伟先生忽略了“玉垒”一词的历史含义,而将“玉”“垒”二字分开,于是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刘越峰先生也有文章指出了韩先生的误区,但刘越峰先生在阐释为何选择玉垒山,而非名气更大的峨眉山或者海拔更高的九顶山时,引用《杜臆》玉垒山在灌县的观点,认为杜甫是“考虑到了玉垒山为吐蕃大军往来之必经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寄幽思于此”。以上已说玉垒山实际上是在汶川,而在杜甫之時虎头山是否已经因玉垒关的修建而更名为玉垒山尚未可知。而且就算杜甫之时虎头山已经更名为玉垒山,但因玉垒关修建时间尚短,刘越峰先生所说,“山上的风云象征了古往今来长久的动荡与不安,或者理解为作者对古往今来的战争深沉的思考”,其实是非常勉强的。

参考文献:

[1]杨伦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爱新觉罗 · 弘历.唐宋诗醇[M].乔继堂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

[3]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M].陈广忠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

[6]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杜甫著,钱谦益注.钱注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12]钟天康.“开明决玉垒”辨[J].成都大学学报,1988,(1).

[13]韩大伟.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杜甫《登楼》诗新探[J].杜甫研究学刊,2000,(2).

[14]刘越峰.谈《登楼》诗并与韩大伟先生商榷[J].辽宁财经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汶川杜甫
汶川新貌
登高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心连心的纪念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