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涵养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1-09-10孙玲玲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素养

孙玲玲

摘要:本文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试图构建出以“三点一心”为主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对德育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事项作了初步探讨。我们所说的“一心”即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三点”即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三个基本点。

关键词:道德;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143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德育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德育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根据“义务阶段德育课程标准”,德育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其德育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目的在于推动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守纪律的合格公民。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框架是当前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必须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主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和社会参与。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关键素质。

(二)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教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统一学习的过程。高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最终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为此,当前道德与法治课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教学主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设计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形成相应的品德观念。

二、有效教学在当前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教师过多地强调其知识传授者的作用

当前国家选拔人才机制以考试为主,选拔比较公平。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应试倾向都是其显著特征。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处于副科教学中的地位,虽然没有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教学压力大,但是由于中考政治科目也占总分的一部分,所以老师的日常教学还是偏重于讲解知识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很难走出“重分数轻能力”的误区。

(三)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存在“两张皮”现象

教师要想取得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关系。与此同时,德育与法治课强调了德育的生活化和活动化特征,但实践教学中经常出现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例如有的课堂上老师会脱离具体的内容和具体的情况,生硬地讲授,把教学内容贴上情感教育的标签。第二,适应新课改对自主、合作、 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师生互动环节,归结为是否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它不是一种真正的实质性互动,也不是知识和活动形式的有效结合。

(四)外部环境的消极情况对德育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地方。真善美的观念在学校教育中传遞给学生,但这种道德要求经常受到现实社会的挑战。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中学德育与法治课程的宗旨。因此,本课程除了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个性、价值观等。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初中学生自身具有世界体验与认知能力。社会现象,如道德滑坡缺乏诚信 ,违法犯罪等等 ,都是对教科书所描绘的美好世界观念的挑战。初中生接触到的诸如网络、家庭等负面信息。会影响德育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从而影响德育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德育与法治课教学实效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科活动型课堂建设

德育与法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注重生活化、活动化;就以教材为例,教材生活网、探究平台、拓展天地、单元实践活动等栏目的活动设计都着重于解决现实问题、生成现实经验和迁移现实情境的能力。教师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要构建“主体性“活动课堂,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化。构建课程活动课堂,首先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主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创新运用讲授法、案例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进行现场体验式、自我反省式、情境对比式、情境迁移式等活动设计,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验,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实现自我建构。

(二)教学过程中积极回应学生对社会消极境况的困惑

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中学生获取社会负面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程度不断加深。为了减轻社会环境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美好价值观的冲击,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通过阅读新闻。 浏览报纸,浏览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来实现,有的放矢地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时事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报新闻、选择合适的课件等方式,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就社会上的负面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观点引导。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些社会负面现象感到困惑时,也应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引导其辩证地看待社会复杂现象。要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感,就必须对社会消极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发挥德育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以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为指导,弱化应试教育倾向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德育和法治课要发挥显性德育作用,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道德法治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心理健康、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符合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在德育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改变对德育与法治课的偏见。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素质必修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16 (3)

邹晓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 (31)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素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