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2021-09-10杨雅琼
杨雅琼
2016年毕业后,我来到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特藏室工作。上岗后首先面对的就是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工作。此次古籍普查是在之前普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复核,以使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格式更加规范、细致。
我在大学主修的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习中偶尔会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发掘结束后进行器物整理与考证时,也会适时地查阅相关的古代文献,算是和古文献有过接触,但第一次面对馆藏古籍时,仍有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对古籍版本鉴定更是没有任何概念。馆里的侯富芳老师带着我将古籍从书柜取出,打开函套,小心翼翼把书捧起来,耐心示范着如何看牌记、题跋、版式等内容,并嘱咐我翻阅古籍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上手触摸到古老的书籍,也由此深深感受到,它们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一样,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让人心生敬意。
面对着待清点的上万册古籍,我们把工作地点设在古籍书库门外,每人一辆上书用的推车,手持工作底本,按照书库里的藏书排列顺序,逐一将书籍取出,打开函套,一册一册地查找、区分、核对、登记。不一会儿,手上就会沾满了灰尘。为了减少进出书库的麻烦,我们工作中途尽量不停歇,直到下班后才休息,常常一天下来,水也没怎么喝。尤其是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最后冲刺阶段,我和潘荣生老师、侯富芳老师三个人一起,把蒙着厚厚灰尘的书全部取出来翻了一遍,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也让我熟悉了许多古籍的样貌特征。
给古籍编目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每种书都有着它自身的版本特点。起初,每拿起一种书核对,我都会咨询潘老师和侯老师,看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然后再在电脑上登记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数等内容。
几个月后,我有幸参加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培训地点在宜兴市图书馆。此次培训班最大的特色是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上手实践。我们二十几人分为几个小组,根据课上老师传授的编目规范,手写书签,并将古籍目录信息上传至电脑。整个编目工作由南京图书馆的专家老师们把关,遇到不理解的或拿不定主意的便向老师们咨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机会过眼了不少善本,很多都是在本校图书馆里没有遇见的情况,这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的古籍编目能力得到迅速地提升。培训结束后,南图的老师们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回到岗位后有了更多的信心独立完成古籍编目工作。
目前,经过普查,我馆馆藏古籍计有20303册,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部,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9部。可以说,这次普查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地完成,一方面离不开馆里前辈们的日常指导,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提供的系统培训以及老师们的远程指导,有效地解决了我在编目过程中遇见的疑难问题。
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节奏紧凑,我们经常加班加点,但在整理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适应古籍整理工作,我在闲暇时间阅读了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书籍,但在操作实践中,多少还是会碰到无从下手的情况。古代的图书与如今的图书版权页有着很大的不同,刻本典籍一般是根据“牌记”来判断刻印时间等基本信息。但“牌记”的真假、有无亦会影响到古籍版本信息的判断,有的已经残缺或遗失,有的为了模糊图书版本年代問题,故意替换掉“牌记”。这些都给后人对古籍版本的断代留下了些复杂的判断因素。若要将古籍版本年代断得清楚,了然于心,古籍普查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能够通读古书里的序、跋、批校等,还要熟悉各个年代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印章、墨色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说需要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兼备。从事普查工作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尽管掌握了版本学、文献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地做好古籍版本的鉴定,最要紧的还是“摸书”,古书过手,除了寻找书中与版本相关的信息,也要根据纸张、印刷字体风格等各种因素综合判断分析。这些,要比以往具备的理论知识更为复杂、丰富,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学习、积累并缜密考证的过程。
因为馆藏古籍数量不多,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各个时代不同版本典籍的机会十分有限。在古籍版本的鉴定上,很多由于经验不足,无法独立地完成版本鉴别。虽然有短期的系统性培训,但囿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回到原岗位上,仍会遇见踌躇不定的情况。这一次古籍普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摸清“家底”,将全国各地深藏闺中的古籍发掘出来,日常重点登记内容是六项必填的古籍版本相关信息。对于刚入手的我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还是比较好上手的。但在每一本古籍版本了解的深度上远远不够。这是我参加古籍普查工作以来最深刻的感受。
古籍普查工作完成后,其内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补充以及进行最基本的数字化,实现古籍在线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览自由,而这条路,要克服的困难或许比原先的还要多,要求古籍编目人员具备更过硬的专业素质。我们仍有许多要学习的。
整理开发,挖掘利用馆藏资源
古籍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历来是绍兴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古籍保护工作推行的十五年间,我们两手并举,一手加强馆藏文献的内部整理,一手做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整理出版了一批古籍文献。内容包括目录文献的编撰、书目提要的撰写,未刊稿本的整理,珍贵典籍的影印点校等。形式上,有自版发行,有与高校合作,也有整合民间力量共同出版,多层面、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并实施了古籍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自主发行的主要文献开发成果有:
2005年,由当地企业资助,开始实施“绍兴古籍珍本再造工程”,影印出版《会稽三赋》等地方文献六种。2007年至2009年,相继出版《馆藏地方碑拓选》《馆藏古籍地方文献书目提要》等书,较为全面反映了本馆古籍地方文献的整体概况,为学界开展研究提供翔实资料。
2009年启动、2012年由广陵书社影印出版《民国绍兴县志资料》,体例完整、内容丰富,是一部资料性的地情实录和地方百科全书,可视为绍兴旧志的殿军之作。其中“第二辑”系民国绍兴县志委员会遗存的未刊稿本,虽名为资料,但在编排上完全按照方志体例,类分科学。当时的修志委员会曾聘请大量采访员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工地进行田野调查,在实地取证的基础上,确保了所取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珍稀性,第一手资料所占比重甚大。该书的出版,弥补了此段历史时期的史料缺失。
2016年3月,绍兴图书馆整理的《越风》2函10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收录清顺治至乾隆间越郡诗人诗作两千多首,对于保存绍兴文化记忆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5月,绍兴图书馆与嵊州市图书馆合作整理的《国朝嵊诗钞·鹿山吟社集》,由广陵书社影印出版,对于勾勒嵊州地区文学发展脉络,考察人物生平活动,颇具史料价值。
2017年6月,古籍普查工作完成之际,编撰整理了《绍兴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由广陵书社出版。是书为绍兴图书馆有史以来第一部馆藏古籍精品图录,也是古籍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从馆藏古籍中甄选珍贵古籍156种,配以书影,全面展示古籍文献资源特色。
2017年末和2019年初,《绍兴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和《绍兴图书馆藏民国时期传统装帧书籍普查登记目录》,相继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
角色转换,向纵深服务转型
古籍普查完成之后,长达十年的基础工作告一段落。如何加强古籍文献的研究开发,让沉睡在库房的典籍、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新时代古籍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快速完成了角色转换,古籍工作开始从基础编目向纵深服务方向转型。同时结合文旅融合新形势,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古籍保护宣传活动。
2018年11月,我们组织策划了“册府千华——绍兴地区古籍普查成果展”。展览分别从古籍普查、典藏条件、古籍修复、文献开发以及珍本展示等方面,展现绍兴地区古籍保护所取得的工作成效,以直观的文字、数据、图表,结合实物呈现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古籍保护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充分展示古越大地上灿若云霞的典籍文化。配合展出的還有绍兴地区各公藏单位的藏品精华,展出古籍文献60种、100册,很多是各个公藏单位的镇馆之宝。
2019年11月“北京绍兴周”期间,我们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展览得到了国家图书馆的鼎力支持,共展出跟越地相关的珍本古籍72种,其中宋元版6种,明刻26种,明清稿钞本25种,不乏稀见、罕传之本,甚至海内孤本。办展同时,我们在展品基础上编选增辑出版《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这项活动对于如何借助外部资源展现地域文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引起媒体和业内同行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
2020年,面对疫情肆虐,许多线下活动被迫取消的局面,我们灵活应变,适时推出“越地藏书家与藏书楼”“浙东唐诗之路”等线上展览,将浙东风景名胜、名人故居遗迹、越地藏书文化的推介和馆藏古籍资源展示有机结合,重在揭示越地文化的深厚底蕴,凸显当代绍兴的人文风采。
展望未来,探索古保工作新路径
从2005到2020,弹指一挥间,中华古籍保护工作从静寂到繁盛走过了十五个年头,随着基础工作暂告段落,也随之开启了新的征程。在古籍保护未来“十四五”计划中,我们亦会跟上新时代步伐,把公共图书馆服务大提升和古籍数字化当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工作来实施。
公共图书馆服务大提升,即根据馆藏实际,深入挖掘文献资源,分析社会需求,发挥文献作用。同时主动出击,加强图书馆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合作。这些之前我们都进行了尝试,如筹建王阳明专题文献数据库、发起阳明之路图书馆联盟、配合绍兴市第一中学出版《养新书藏文献丛书》等。今后我们将结合更多的时政亮点进行主题策划,尽可能将古籍文献融入到当代文化事业中去。
而古籍数字化,更是我们眼下正在进行中的工作重点。2017年至2020年本馆已完成四期古籍数字化工作,全文数字化古籍文献共185种839冊,110630页。其中包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22种和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的44种,古籍地方文献119种,内容以特色藏本以及古籍地方文献为主,这也是本馆古籍利用率最多,文献和史料价值最高的部分。2019年本馆自建特色文献查阅平台,整合古籍普查目录、民国文献目录、家谱、古籍文献、地方文史资料、地方老报纸、地方碑拓等数据库,方便读者了解馆藏,随时上网查阅。此举为越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便利。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古籍数字化存储、整理、揭示、传播,将是未来古籍保护工作的新方向。
120年前,徐树兰先生以“一人之书为天下之书”,以开放的胸襟和开阔的眼界提出了“存古开新”的办馆宗旨。120年后,绍兴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经历了代代递传,依旧在行进途中。古籍是历代先贤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好这些遗产,让古籍活在当代,传之久远,用心把古籍保护事业做好、做深、做精彩,是我们这一代古籍人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