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蒙古族马头琴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综述(一)
2021-09-10张劲盛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马头琴的造型、制造材料,还是音质音色、音乐风格、演奏方法及其技术技巧系统,均积淀并凝聚着蒙古民族的个性内涵,充分体现着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民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音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不同流派,又与蒙古民族内部和外部的分离聚合以及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可以说,马头琴文化伴随着蒙古民族从草原和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同时,马头琴还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可以有效沟通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思想感情,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深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马头琴传统演奏法和传统曲目的濒危和灭绝。马头琴有五种传统演奏法,分别是:胡尔、潮尔、实音、泛音、卓弄。每一种演奏法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在将马头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前,这些传统演奏法已极度濒危,除了经过改革的“现代实音演奏法”外,会演奏其他传统演奏法的传承人,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不过几人而已。人亡艺绝之事,几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旦这一严酷事实发生,对于马头琴的健康发展、对于蒙古民族乃至于对于人类的音乐文化多样性,都将是一个极大且不可祢补的损失。所以,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编号Ⅱ-35)后,对马头琴传统演奏法进行保护,抢救和保护以“马头琴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1]为理论基础,以传统演奏法和传统曲目的抢救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行动成为了保护行动的切入点,对马头琴传统演奏法的保护和挖掘工作进入了快车道。目前,蒙古族马头琴音乐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5人。
2006年以来,随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头琴音乐的保护经费逐年增加、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在开展传承活动、抢救性记录和保存、理论及技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内蒙古各个地区积极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开创符合地区特点的保护模式,在没有更多的保护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总结提炼出:宏观把控、理论研究和政策解读上依靠自治区文化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活动和记录保存上依靠各级传承人和学会(协会)等各级马头琴社会团体和各大高校;展示推广和出版发行上积极依靠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文联(音乐家协会)等单位,开创了一种具有内蒙古自治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二、马头琴音乐的抢救性记录、保存工作
2006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对马头琴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项调查和普查工作,对内蒙古马头琴音乐目前活态传承现状以及传承谱系、风格流派掌握了基础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如2006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首次对全盟12个旗县文化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并先后举办了10余次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近千人,为下一步开展马头琴音乐普查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2006年8月,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右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前期的摸底调查,准确地掌握了马头琴音乐等200余项非遗项目的真实现状;2007年4月开始,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对全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全面普查;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开始启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工作,并先后在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中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东部兴安盟科右中旗开始进行试点性普查;2013年11月起,内蒙古文化厅与通辽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开展“通辽市潮尔(马头琴)音乐及相关文化专项普查”活动,主要普查了当地潮尔(马头琴)音乐及相关文化的现状、种类、分布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成果总结和资料汇编,成果《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潮尔专项普查资料汇编》[2]已出版发行。
抢救性记录和保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2015年至2016年,启动了对国家级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布林的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目前已采录马头琴传统音乐500余首、照片200余张。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采访影像20余小时、专题影像10余小时,同时启动的还有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布林口述史的抢救性整理研究工作,以及马头琴传统曲目记谱整理工作,这两项工作目前已结项,成果即将出版发行。
三、马头琴音乐理论、技艺的研究与研讨
马头琴音乐理论、技艺的科学研究及理论、技艺研究主要依托各级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硕士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马头琴演奏技艺理论两个方面通过召开学术会议、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马头琴音乐理论、技艺学术研讨方面,2007年9月,召开“纪念潮尔艺术大师色拉西诞辰120周年暨潮尔艺术学术研讨会”;2009年3月,举办“内蒙古潮尔艺术传承人培训班”,期间召开了“内蒙古潮尔艺术研讨会”和“潮尔乐器改革座谈会”两次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就潮尔、马头琴演奏技艺、文化内涵、乐器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3];2009年4月,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视野下的潮尔艺术”“内蒙古传统马头琴流派及其演奏风格”等10场潮尔、马头琴艺术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将马头琴音乐理论及技艺研究水平推向了一定的高度;2009年8月,在赤峰市举办“内蒙古首届马头琴艺术节”,艺术节期间召开“马头琴艺术研讨会”,对马头琴艺术的未来发展、抢救与保护、传统演奏技艺传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19年8月,由內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隆重召开,此次艺术节期间召开“全球视野下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国际学术论坛”,以全球视野下马头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设置马头琴的历史与变迁研究,马头琴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创作研究,马头琴艺术家与风格流派研究,马头琴与草原音乐传播的世界经验,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音乐等议题。
在马头琴音乐理论、技艺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多个专题研究项目立项,如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编号:08@ZH020)三期工程项目“草原马头琴文化研究”(课题编号:CYWH2015-08)在2015年度立项,力图从草原文化研究的维度探寻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内在机制;“20世纪中蒙俄马头琴音乐文化跨界比较研究”课题获批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7ED235),成为马头琴理论研究领域首个以跨界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对中蒙俄三个国家内传承的马头琴音乐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的国家级课题。2019年出版的《千年传承马头琴》一书是目前马头琴学术界第一本以马头琴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书中从“马头琴的乐器形制、演奏法、演奏形式、传承方式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为主线,细致的描述了马头琴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的历史和现状”[4]。此外近年来另有大量的关于马头琴源流考证、流派梳理、创作特征归纳以及马头琴人物为专题的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发表,丰富和填充国马头琴音乐理论、技艺的科学研究的诸多空白领域,由于体例所限在此不再赘叙。
参考文献:
[1]布林巴雅尔:《概述马头琴的渊源及其三种定弦五种演奏法体系》,《内蒙古艺术》,2011年第2期。
[2]张劲盛、鲁斯琴:《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潮尔专项普查资料汇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3]曹晔:《抢救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艺术的一次成功尝试——记“内蒙古自治区潮尔艺术传承人培训班”》,《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张劲盛:《千年传承马头琴》(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