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缘政治看大航海时代中西方文明的发展与启示

2021-09-10徐悦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哥伦布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15、16世纪,以郑和七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事件的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卷,但中西方的航海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两者之间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从地缘政治的视角,以大航海时代为背景,挖掘中西方文明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特点与文化归因,探讨当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关键词:新航路;郑和;哥伦布;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绪论

15、16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人们通过远洋航行探索世界,在这过程中美洲大陆被发现,开启了新的时代。1405至1433年在中国,郑和受明朝皇帝之委任七次下西洋,船队和人员规模庞大。1492年在欧洲,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横渡大西洋。随后,迪亚士、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也曾先后探索海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同样是航海,中西方的航海目的、文化因素及影响却截然不同。

二、中西方航海的时代背景

(一)郑和下西洋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的“天下观”海洋地缘思想也达到顶峰。郑和是云南回民出身,是元代蒙古人统治时期从西域来的穆斯林后代,传承着阿拉伯、波斯商人的思想传统。当时,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时他被俘虏,成了明廷的宦官,他的才华是元朝东西方大融合的体现。

明朝曾一度实行海禁政策,直到明成祖朱棣继位后,考虑到蛮族入侵会威胁统治,便要求番邦来进贡,对自己表示臣服,防止其在边境作祟。因此他收回海禁,让郑和组织了空前的航海运动。郑和的船队始终和沿途国家保持着友好的交流,并没有走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道路。

(二)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方航海热潮兴起

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为发现新航路创造了条件,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资本主义萌芽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物权交换手段,这时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白银是欧洲各国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提到东方“黄金遍地”,激发了欧洲人到东方淘金的热情。

三、中西方航海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归因

(一)海陆位置差异

中西方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自然地理和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国拥有相对平直的海岸线,生存环境相对稳定。而在西方,尤其是西欧,陆地支离破碎,海岸线曲折,有着众多的岛屿和半岛。在自然地理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人民为了生存就必须征服自然,快速发展起来的水上交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商贸的发展,使得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充分发展,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塑造出了不同的思想传统和文化特点。

(二)耕地条件差异

古代人民最大的需求是粮食,然后才是手工业品和奢侈品,最后才是更多财富。西欧国家主要位于地中海沿岸,雨热不同期。土壤条件不适宜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自产的粮食不足,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去地中海对岸的埃及进口,因此控制了地中海也就控制了粮食生命线,而为了降低进口成本需要去往更远的地方。中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水网稠密,土壤肥沃,地势平缓,适应发展种植业。充足的粮食供应和物质条件,削弱了人们探索海洋的热情。

(三)文明类型差异

中西方在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上分别发展出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古代中原王朝对于让周边民族和国家臣服和朝贡这件事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农耕文明下的中国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着明显的重农抑商的倾向。海洋文明孕育的欧洲文化,展现出与中国的农耕文明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于西方人来说,海洋文明的本质就是向外扩张,通过暴力掠夺与发展贸易等方式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中西地缘政治思想比较

(一)治理理念

西方的地缘政治思想表现为向外扩张、积极求变,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强烈的海权意识,重视制海权。与之形成对比,虽然中国进入明朝之后解封了海禁,在朝廷的支持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这条通道仅仅是为了加强在朝贡体系下的宗藩往来,防止宗藩叛乱而设的。郑和的航行停摆后,连郑和的航海日志都被别有用心的阴谋家刘大夏毁掉,可见消极保守的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认知视角

西方的地缘政治思想放眼世界,讲究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分析,利用先前积累起来的航海技术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海洋拓荒,形成了更加宏观的认知视野。然而,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接受“中国中心论”的思想,放眼世界的认知视角受到限制,认为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次于中国。闭关锁国、目空一切的中国渐渐走向衰弱,中西实力的扭转最终在1840年以鸦片战争的形式爆发出来。

五、对现代中国地缘思想发展的启示

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竞争中,海洋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回首中西方在大航海时代下文明发展的历史,今天的中国需要扬弃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地缘政治思想,形成陆海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思想,为和平崛起提供支撑。

中国不会走西方走过的侵略扩张道路,也不会走曾经走过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旧路。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与世界各国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海陆统筹兼顾,推动世界发展进步,造福各国人民。

六、结语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样是远洋航行,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归因。两者在历史背景、动机、组织形式、资金来源、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欧洲,尤其是西欧,大海和人的生活很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地理环境促使人们向远方探索资源。

如今,中国需要继承和发展古代及近现代的治理思想,批判并重构西方的地缘政治思想,形成基于人海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以全球性的思考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彭飞 等.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解构——基于人海关系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21,40(02):556-570.

[2]廖莉茹.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差异的文化归因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1):68-69.

[3]陈娜,陈明富.习近平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J].邓小平研究,2019(05):62-72.

作者简介:徐悦(1997—),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哥伦布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被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郑和下西洋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哥伦布没老婆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
哥伦布与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