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确立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
2021-09-10孙国军
孙国军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深刻总结和对国家发展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来的国家最高层面的政治理念,于2017年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并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地区很好地践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17-02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订)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根本大法的定义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当代已经存在,因此,我们现在谈“铸牢”,关键目标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而非刚刚开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因为作为由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存在于当代,换句话说,这个由各族人民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我们坚不可摧的“共同体”。并且,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是各民族共同开创的、历史是共同书写的、文化是共同创造的、精神是共同孕育的。因此,从多个角度来说,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仅是民族共同体,还是命运共同体。
首先,在2014年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在谈到民族团结问题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八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此,會议强调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应当是首次公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表述的提法,习近平总书记的大会报告中具体表述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通过了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党章,于2017年10月24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样表述:“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此,以法定规章制度的形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政治理念、行为准则和工作目标。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这就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向一个更为宏大和高远的目标——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在共同的民族意识之下,具有更强包容性,具备更有凝聚力的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有着相同的命运,相同的使命和相同的荣耀。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共计罗列13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这里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到了国家制度层面,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后,在2020年10月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这一制度不仅要坚持,还要继续向前推进,足见这一政治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的实践
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的实践而言,“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是坚实的,是牢固的。在内蒙古汉族同胞和蒙古族同胞,事实上亲如一家。笔者长期生活在内蒙古地区,参加工作近40年,走访了不少内蒙古盟市、旗县,去过很多乡村、嘎查。嘎查里除了年龄偏大的老人,汉语交流略有困难,其他人毫无障碍。最重要的,我们从没见过蒙古族同胞不接受其他民族的现象,不仅如此,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已经成为内蒙古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张名片。在内蒙古地区,蒙汉等各民族同胞,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同桌共饮、年节共祝,这些乃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汉族同胞视被邀请参加蒙古族家庭聚会、那达慕、婚礼等活动而洋洋自得、至为欣喜,蒙古族同胞春节吃饺子,不分民族拜年祈福,其乐融融。又比如,生活在内蒙古的各族人民,在给外省的亲朋好友馈赠礼物之时,往往多选择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牛肉干、奶食品、牛羊肉等蒙古食品,在接待客人、迎来送往的时候,往往都是使用马奶酒、哈达和蒙古歌曲。这既是民族特色,也是地方特色,我们在内蒙古接待外国人也使用同样的食品、礼仪和风格,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是中华文化的展示。
以上所举仅仅是内蒙古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和生活的一些点滴事例。这些现象其实就是学术界和理论界常常提到的“多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内蒙古地区作为民族团结的成功典范,也得到党和国家高度的认可。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内蒙古调研时,也对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最重要的是要强化“意识”,巩固我们的民族团结成果,让共同体意识成为内蒙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牢固柱石。内蒙古有今天的局面,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内蒙古的历史,不仅证明内蒙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证明了今天的生活,是内蒙古全体人民的最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