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生活,回归至生活,生活中实践
2021-09-10缪曹思涵
缪曹思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一是生活即教育,阐述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二是社会即学校,扩展了教育的空间范围;三是教学做合一,倡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三个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生活即教育,不但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也进一步打破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隔膜,通过二者的结合,探索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旨在让教育回归于平凡的生活,从真实生活中取材,最终又回到生活实践当中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也应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革新的,我们所有生活和学习都要保持着这样的状态,并把这种学习的状态延续下去,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社会即学校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社会就是社会,学校就是学校,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在学校中学习,两者的关联度并不大,甚至隐隐存在割裂现象。但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和学校从来都不是可以分割的个体,学校并不应该仅仅指由教师、学生、教室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机构,而是学习场所的一个统称,更广泛地说,学校不应该是一个机构、一个概念,而应该是我们所生活着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又都是社会组成的一个部分,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社会的孕育,由此我们才说,社会即学校。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从来都是一体的,教师从生活实践中取材进行教学活动,孩子在社会和学校中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做”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只有做到教学做合一,才是真正把所学知识学为己用。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更关注“教”和“学”,对“做”的重视程度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已经意识到“做”的重要性的今天,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的限制,也很少有学校能够真正做到三者紧密结合,“做”这个环节往往依赖于家长的共同参与。
二、幼儿科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积累科学知识
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科学知识的素材。例如,幼儿喜欢的万花筒、放大镜等物品,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好素材。通过亲身动手实践,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切实调动其参与热情。
(二)养成科学思维
幼儿时期是探索世界的最初阶段,幼儿对一切未知都充满了好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经常喜欢问“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因为感到麻烦便会随意应付孩子,有时还会表达出不耐烦的情绪。恰当的做法是当儿童提出“为什么?”时,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科学道理,与他们共同思考、探讨。长此以往,孩子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受益终生。
三、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利用天性,激发认知
在幼儿教育阶段,与其用一些条条框框去限制幼儿的天性,不如将其利用,通过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巧妙设计,把游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对于幼儿来说,一切陌生的事物和行为都可以成为游戏素材,幼儿乐于体验各种从未接触过事物,并从中获得乐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取材于生活,而游戏正是可以利用起来的一个好素材。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利用天性,指的正是利用幼儿的游戏天性。很多科学小实验难度不高,例如前文中提到的万花筒,教师在课前向孩子们展示自己手中的万花筒,然后告知他们今天讲授的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制作万花筒,这样一来,幼儿首先就有了一个认知动力,而这种动力最终会化为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一,幼儿自己会产生强烈的操作欲望,第二,在操作欲望驱使下,幼儿的课堂注意力会格外集中,第三,当幼儿成功学会了制作万花筒,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转化为其今后学习、探索的一种动力。
(二)多元生活,养成习惯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从生活中取材,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幼儿来说,从简单的穿衣吃饭到同学之间的相处,无一不是学习的好素材。当然,对幼儿来说,他们尚未形成这种学习的意识,教师便可把素材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尤其是在科学活动中。例如,孩子们都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我们在做科学活动“让鸡蛋浮起来”时,就可以把这项活动与动画作品中的“潇洒哥”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我们在家吃的鸡蛋可以在水中浮起来吗?“潇洒哥”如果掉到水里了,我们应该怎么营救他?通过生活、动画相关联的问题让这个科学活动与生活相联系,能够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小事件,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好习惯。
(三)家校互动,丰富素材
学校只是幼儿的一个生活场所,幼儿很长一部分时间是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家长也能够利用生活素材,便能够很好地丰富儿童的思考。幸运的是,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教师不但可以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学校的科学活动情况,还可以通过预留观察任务、课前思考的方式让家长督促孩子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孩子在家观察到的情况将会作为学习的素材,被带到课堂上来分享,集思广益,丰富了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和生活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真正贯彻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素材,观察各类现象,启迪思维。
(四)动手动脑,体验成长
当然,前面提到的一切都是一些理论上的、思维上的东西,所有畅想和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也正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三者合一。很多教师和家长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很少会让孩子真正独立动手参与科学活动,这样做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儿的安全,但也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断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规范化操作和安全措施来尽可能减少危险。例如,科学活动中有玻璃瓶等易碎物品,那么我们可以预先告知幼儿这些玻璃瓶不要弄到地上,当然全靠幼儿自己预防是不够的,还可以在地面上铺上较为柔软的垫子,以避免玻璃瓶碎裂可能会引发的危险。如果有搅拌棒等物品,则需要教师规范幼儿的使用行为。这些科学活动中的小细节虽然琐碎,但却是必要的,不过由于当前学前教育科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纲领,许多小细节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调节,家长也可以适当地给出建议,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科学活动条件,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科学体验中收获真理和成长。
综上所述,从教育取材的角度来说,我们崇尚取自生活、用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生活本身。从教育的场所来看,我们主张减弱学校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藩篱,让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如此一来,教学的主体也会涉及教师和家长两个角色,这便要求我们加强家校共建网络,实现家校间的即时通信和信息互动。最后,从教育的过程和落脚点来看,我们倡导教学做相统一,让孩子们在幼儿期间便养成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习惯,让他们在动脑动手中更好地感受生活,而这也正和我们前面所倡议的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相呼應。当然,为了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安全,教师和家长应统一战线,积极总结科学活动过程中的瑕疵与不足,以便于在之后的科学活动中进行更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