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绘画创作的曲高和寡与雅俗共赏
2021-09-10金润杰
【摘要】艺术作品是画家与观众互动的桥梁。不同层面产生的召唤结构和不同群体发出的期待视野有意识地对画作进行一个高、低、雅、俗的分类。作为画家本身是不可能去考虑这件作品是否雅俗共赏的。自然而然,一件作品创作完成呈现在观众面前,能够雅俗共赏固然好,若无法雅俗共赏,那么曲高和寡亦是一种姿态和成功。总而言之,不论是“曲高和寡”还是“雅俗共赏”都是客观存在的艺术现象,是艺术的规律,一件真正的好作品必定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关键字】创作;观众;雅俗共赏;曲高和寡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8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校级青年课题“论绘画创作的曲高和寡与雅俗共赏”(编号:NZ20Q009)的最终成果。
艺术的雅俗之分与观众的众寡之别是艺术鉴赏活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艺术领域越来越呈现出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说到“曲高和寡”与“雅俗共赏”,现代汉语词典里把这个两个词也做了详细的解释,雅俗共赏解释为: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曲高和寡是高雅深奧,雅俗共赏是能让不同认识水平者接受,而关于艺术的雅俗之争由来已久,并一直存在。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当下对于绘画创作的两种不同的声音,旨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艺术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一部分人理解的绘画创作的“雅俗共赏”与“曲高和寡”合理与否,从而改变人们对待绘画作品的陈旧思想,使人们重新理解“曲高和寡”和“雅俗共赏”,最终实现绘画艺术健康向上的发展。
一、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
由于受客观决定主观的思维模式影响,一般情况下,人们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理解为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对艺术品的欣赏就是被动地接收它所表现的审美性,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在审美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但是自从接受理论诞生以后,这种说法受到了根本的动摇。根据伊瑟尔的观点,“召唤结构”是指艺术作品因布满未定性和空白区间,而呈现出的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则是随时都在召唤着欣赏者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通过美术鉴赏将其加以延伸填补,进行再创造。正是这种未定性和确定性的相互关系使每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召唤结构,从而造成了不同作品的雅与俗之分。
如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在这幅画里画家并没有给出任何具象的事物来暗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所在。他只是以高度夸张抽象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扭曲变形了的尖叫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加的诡异和阴沉。扭动的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张画充满了强烈的动荡感,让人感觉沉闷、恐惧、焦虑并且孤独。画面简单却给人的感觉是毛骨悚然。如此,他将其画面所体现的召唤结构推向了极致。
二、作品的内在视野与欣赏者的期待视野
每件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些不能确定的偶然性与画家自己的经验以及对作品的创作理念联系起来,便生成了不为别人意志全部理解的自身独特的审美性与神秘性。而作品的这种神秘性与其自身美感相联系,激发欣赏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所以呈现在每个读者面前的即使是同一幅作品,但是不同的读者对同一召唤结构的反应却大不一样,表现出“应召能力”的极大差异性。同一件作品对不同的观众传达不同的信息,这还随欣赏者的理解能力而定,这种能力正是由欣赏者的期待视野所决定的。
但是从市场的大众流行趋势不难看出,普通群众在对待美术作品的态度是“像”或“不像”,而且认为画的越像的越好,或者认为很多人用的就是流行的,流行的就是好的,就是“雅”的。所以他们宁愿在家里挂照片扩印出来的不知所谓的山水风光,挂《迎客松》,也不愿意挂颜料厚重的油画;宁愿在门上贴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花样多又镶着金边的对联,也不愿请颇有书法造诣的人现写一副对联。究其原因,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有歧义,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有高下之分。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导致了艺术作品“雅俗共赏”的罕见性,以及“曲高和寡”的必然性。
三、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完整的审美活动就是作品本身的召唤结构与观众的期待视野之间的双向建构过程,所以强调或者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形态反映作者情感和追求,由于不同欣赏者的差异,给他们的感受也有差异。并且不同画种的绘画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性能和规律性,了解这个性能和特点的人与不了解这种性能的人与作者之间也产生了不同的差异。而审美差异越小,观众期待视野与作品召唤结构重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审美距离与期待视野的修正程度则呈现为正比关系,距离越大修正的程度也越大。所谓的“曲高和寡”就是因为大多数普通人群的期待视野不能适应高于主流艺术的画作的召唤结构,并且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技艺的先锋军,他们极力挣脱传统画法的束缚,大胆地采用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进行尝试,促进艺术发展和转变,但这也是十分艰难的。如莫奈作于1872年的《日出·印象》,当时有位杂志社的记者就撰文借用古典派画家之口,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志在革新的年轻艺术家为“印象派”。在当时,他的这些画作可谓是颠覆性的,与观众期待的传统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差异,这时作品的召唤结构高于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曲高和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通过以他为首的这一批艺术家不懈的努力,印象派由此影响了整个艺术观念地转变,并导致了现代艺术的产生。
综上所述,应该知道,随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观众审美能力的增长,一件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就算当时被理解为“曲高和寡”,也会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引起共鸣,产生“雅俗共赏”。
四、创作主体从事绘画的规律性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导致了发展的上升、水平或下降等多种趋势,而上升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所以说艺术家自身的发展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此形式向彼形式变化,由初级审美向深层领域的深化与升华,这也是艺术家人生各阶段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雅俗演化规律的总态势。
二十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 他早期受古典主义影响,并在创作中探索立体主义,使得其作品摇摆于现实主义、立体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1930年正式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这也成就了他的黄金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又创作出不少用超现实画法来表现宗教故事和历史故事的作品,而这种层面的认知都是达利在早期所达不到的。
这也并不难理解,每位畫家在他一生中创作的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也说明了一个画家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有所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这些变化会促使其艺术作品从俗到雅,从低级到高级,或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极简进行转变。而这个过程中就会造成其作品的“雅俗共赏”与“曲高和寡”之间的嬗变。
五、总结
古往今来, 各个阶段的绘画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形成不同的流派。绘画艺术的多样性,适应和满足了审美水平不同、审美情趣各异的广大群众的需要。不同的追求和技法层面产生的召唤结构使画作呈现出高、低、雅、俗之分;而不同群体产生的期待视野则使欣赏者表现出高、低、雅、俗之别。通俗艺术与普通群众相联系,表现为下里巴人的观众众多;深、雅且奇艺术与专业研究者相联系, 表现为阳春白雪的曲高和寡;两类欣赏者与同一类艺术品相联系,表现为雅俗共赏,而实际上是俗者赏其俗,雅者赏其雅,这是因为艺术本就是一项很主观的审美活动。毛泽东曾经说过: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所以比较容易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高深,所以往往难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这是对“曲高和寡”现象的高度理论概括,又解释了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能否实现与作品自身的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绘画创作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它在一个比以前高级的基础上,仍然有着雅俗之分的。这样绘画创作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欣赏者的需求,才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总而言之,曲高和寡是客观存在的正常文艺现象,它符合事物不平衡发展法则,是一种文艺规律。
总而言之,不论是“曲高和寡”还是“雅俗共赏”都是客观存在的艺术现象,是艺术的规律,一件真正的好的作品必定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6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27.
[3]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
[4]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9.
作者简介:
金润杰,女,助教,研究方向:漆艺术、传统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