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小班表演游戏分享交流中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2021-09-10俞丽莉
俞丽莉
摘要: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呼唤“有儿童”的教育,在表演游戏组织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将儿童视角作为切入点,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解读幼儿的行为与需求,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幼儿的行为。本文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探讨了儿童视角下表演游戏分享交流的意义,梳理了当下分享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出了相应的回應策略,以提升分享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儿童视角;小班表演游戏;分享交流;回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25
开展基于儿童视角下小班表演游戏分享交流的研究意义
1.儿童视角确保了小班幼儿在游戏分享交流中的主体地位
儿童视角下的分享交流,让教师重新正视幼儿,明确幼儿是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想法的独立个体,通过儿童的视角考察表演游戏中幼儿喜欢怎么的话题开启,并试图分析儿童视角下表演游戏分享交流中幼儿偏爱的分享交流方式,确保了幼儿真正成为话题分享的发起者及主体地位。
2.儿童视角下的分享交流帮助教师转变理念
在以往的表演游戏分享交流中,教师功利性较强,“重表演,轻游戏”,“重结果,轻过程”。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逐步认识到在游戏分享交流中,教师应该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所思所想,重视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力和渴望。只有摒弃先入为主的观点,彰显幼儿的话语权,才能促进教师基于儿童立场去理解幼儿,树立通过幼儿行为解读幼儿的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因此,基于儿童视角重新对小班表演游戏分享交流进行研究,一方面让幼儿在自己想象的游戏情境中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将游戏还给幼儿;一方面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幼儿眼中的表演游戏究竟是什么,幼儿在分享交流中真正想分享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组织开展儿童视角下小班表演游戏分享交流存在的问题
1.问题一:在分享交流中小班幼儿的分享内容缺乏重点,教师未能及时把握。
片段一:
小A:“我今天是眼镜小猪,我今天在小屋子里,然后我又出去了,但是我碰到了三只蝴蝶,但是大家都没有看到。”
师:“什么意思?”
小A:“我没看到三只,只有两只蝴蝶。”
师:“你想说的是‘三只蝴蝶’的游戏区,人少了只有两只蝴蝶是吗?”
小A:“对,我还想和大家说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吃的。”
师:“那你来说说你做了什么好吃的吧?”
分析: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小A在分享前并没有对今天最想要分享的内容进行思考和筛选,而是满足于和大家分享游戏的过程、经历。其实小班幼儿在分享交流的时候并不在意自己的讲述对于他人是否有借鉴意义,他们最关心的是尽情地表达在游戏中让他们感到高兴的那些事,但这些内容较为零散,缺乏重点。作为幼儿的支持者,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未能及时挖掘幼儿分享中的价值点,例如幼儿提到他今天是“眼镜小猪”,和以往的小猪到底有何不同?幼儿是如何进行表演的、做了哪些事儿等等,造成分享交流的内容缺乏重点,经验无法梳理。
2.问题二: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影响其在游戏分享交流中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片段二:
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小B:“只有两只蝴蝶。”
师:“你今天在哪里玩的?”
小B指了指“三只蝴蝶”的表演区。
师:“发生了什么事儿?”
小B:“没有人,他们都不来。”
师:“你的意思是今天你在游戏中遇到了一个困难:‘三只蝴蝶’的游戏区域只有两只蝴蝶,缺乏小演员,所以没办法表演了是吗?”
小B点点头。
师:“那谁来帮帮她,没有小演员来三只蝴蝶的表演区怎么办?”
此时台下幼儿并没有过多回应,分享话题到此结束。
分析:
片段中的小B在今天的分享交流中想和大家说说她遇到的困难,但由于受到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以及认知经验的限制造成语言表达上的不完整,此时教师尝试通过追问和猜测帮助小B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话题仍然浮于表面,虽然幼儿提出了想法,但未能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导致交流没有乐趣、无法理解,并且在互动形式上常常是教师提问,个别幼儿回答和教师问集体幼儿应答,幼儿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很少。
3.问题三:台上幼儿分享交流的内容无法吸引台下幼儿的注意力
片段三:
小C和小D正在表演“小兔乖乖”的游戏,大灰狼小C正一边咚咚咚敲门,一边唱道“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小D:“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不要把门开。”在表演的过程中,台下只有个别几个小观众和小C、小D互动。
分析:
由于今天2位幼儿表演的内容是大家所熟悉的,大部分幼儿对分享内容兴趣不大,由此可见幼儿已经熟悉的内容较难吸引他们的注意。此时,教师在分享交流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师未能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组织开展分享交流的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应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发幼儿的思考,例如提问:“刚才小C这个大灰狼在表演的时候声音是怎么样的?做了什么动作?”“如果让你来扮演大灰狼,你会怎么做?”)造成游戏分享交流的经验没有得到推广。
三、儿童视角下小班表演游戏分享交流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1.当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时,利用指向性提问帮助小班幼儿明确分享内容
教师的提问方式由“教师直接开启话题”逐步向“开放性提问”过渡。在过往的表演游戏分享交流时,教师常常会通过借助一定的媒介(如剧本材料、照片、视频等)直接开启和导入与表演内容相关话题,引导幼儿的分享和讨论,此时话题的开启权在教师手中,教师未能从“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但由于小班幼儿描述事物的能力较弱,在分享交流时通常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游戏的过程和游戏行为的目的性,因此在分享交流中常常出现只能说出“我今天是兔妈妈”“我今天去拔了萝卜”等简单的短句进行表达,表达内容较为局限。
而在“开放性提问”中,幼儿虽然掌握了开启游戏话题的主动权,游戏分享环节中幼儿想什么、怎么说都由自己决定,但不适宜还未能清晰完整地表达的小班幼儿,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顺着幼儿的话题继续进一步的开展“指定性提问”,即先将一部分话题开启权力给予幼儿,幼儿在教师给定地某个话题范围内,依据自己的游戏经验进一步分享游戏的过程,当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游戏经验提升之后,再逐步向“开放性提问”过渡。
2.當幼儿对分享交流不感兴趣时,利用更具游戏性的分享方式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
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阶段,生动的、趣味的分享交流方式能调动幼儿感官,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教师因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当下游戏开展情况,组织开展适宜的分享交流方式:
(1)趣味游戏法
老师可采用灵活多变的符合小班年龄特点的游戏形式调动幼儿参与分享交流的积极性,通过开火车、猜谜、手偶等游戏形式组织分享,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案例:《游戏火车开起来》
(儿歌:呜呜呜,游戏火车就要开;乘客们,请上车;出发咯,火车火车开起来;开到哪里去?)教师随机邀请一位幼儿,接着幼儿开始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游戏分享。
幼1:我今天扮演了大灰狼。
幼2:我今天到草地上去拔萝卜
幼3:……
表演游戏分享交流时,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分享交流中,教师用“开火车”的方式鼓励幼儿一起说说今天在表演游戏里你扮演了谁?做了哪些事情?等。这种方法采用轮流交流发言的方式鼓励幼儿表达,并适用于游戏分享交流经验较少、性格内向、不愿在集体面前开口的幼儿。趣味游戏法能吸引幼儿注意,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从中培养幼儿大胆表达、自信表现的性格品质。
(2)现场走动法
基于儿童视角的分享交流既然已经把分享交流的舞台归还给幼儿,做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机会调动台上和台下幼儿的参与度,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
案例:《小兔家的爷爷奶奶》
师:今天兔子家里来了两个很特别的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请出幼儿)
幼儿:奶奶、爷爷
师:谁是爷爷谁是奶奶?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幼儿:因为他戴眼镜;他有拐杖;兔奶奶带了假发。
师:想不想看他们的表演?邀请兔爷爷兔奶奶绕着大家走一圈,共同欣赏兔爷爷和兔奶奶是怎么表演的。
在以往在分享“兔爷爷”、“兔奶奶”的角色扮演时,教师只是通过几个提问“今天的兔爷爷、兔奶奶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兔奶奶装扮地像?”等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而如果能充分发挥两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兔爷爷”“兔奶奶”绕着场地走一圈,演绎一番,这种分享场景的变化还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和联想,激发孩子们表达表现的欲望。
(3)互动体验法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了新的想法和创意时,教师可以根据游戏内容进行现场互动情感体验,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达到积极互动的效果。
案例:《大雨和小雨》
小A:我今天是雨
师:雨要怎么表演,你们好奇吗?想不想看?
幼儿:想。
小A:双手举高,甩动双手,嘴里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师:看清他刚才是怎么做的吗?
幼:(学着小A的动作)他是这样做的。
师:刚才下的是什么雨?
小A:大雨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演员表演的怎么样?想不想一起来学一学?(幼儿共同表演)
师:还会下什么雨?
小A:小雨。(一边说一边表演小雨)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大雨和小雨有什么不同?
幼儿:小雨是哗啦啦的;大雨手要快一点。
……
小结: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大雨的动作大,小雨的动作小。
师:谁愿意扮演大雨/小雨?(幼儿分组表演)
幼儿通过现场表演,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互动体验法让幼儿自发地参与到分享交流中,并在游戏中体验表演的快乐,无论是台上分享交流的幼儿,还是台下倾听幼儿,从情感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当幼儿的表演经验无法得到提升时,利用自我评价的方式帮助小班幼儿获取表演游戏经验
幼儿的表演结束后,对当天幼儿的游戏进行总结时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游戏评价都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幼儿更多的是扮演一个聆听者的角色,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但要发挥小班幼儿在分享交流中的作用,提升小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自主性,培养其在游戏中的自主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评价分析,不断调整与提升游戏水平。
快乐体验是游戏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应以此为自评的重要内容,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自评时应考虑哪些方式是便于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鼓励幼儿说说开心或不开心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将不开心变成开心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建议与反思
1.倾听儿童心声,和儿童建立成长共同体
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在倾听儿童心声后,在把握儿童看法的基础上,应理性、客观地分析、从容平静地思考:儿童所表达地观点属于哪方面地诉求?他提出的这些诉求反映了儿童当下哪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值得被认可的还是需要进一步修正的?在认真了解儿童之后,“对症下药”、方能“庖丁解牛”,教师的成长和儿童的成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真正的成长“共同体”。
2.明确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基础
儿童视角下的分享交流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幼儿的支持者,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挖掘小班幼儿眼中的精彩游戏;创设自由开放、轻松愉悦的对话环境满足小班幼儿自由表达的需求;运用多样的回应方式帮助小班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总之,游戏分享交流时,教师要尊重小班幼儿的独特想法,享受游戏获得的快乐,分享带来的自信与成功。
3.把握“自由度”是影响分享效果的重要因素
儿童视角下的分享交流虽然将分享交流的主场交还给幼儿,但这不代表教师完全放手,听之任之。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分享交流现场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教师在组织分享交流时应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组织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控”与“不控”之间度的把握并没有量化的指标作为参考,需要教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调动自身经验做出合适的反应,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炼”,以提升灵活应变的专业能力。
总之,儿童视角下的分享交流,强调幼儿的自发、自主和自由,基于儿童的立场开展游戏后分享交流,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才能体现。通过本次研究,为我们走进幼儿、打开幼儿心门提供一扇窗,站在儿童的视角,聆听他们的声音,透过他们的眼睛看游戏、理解游戏、探索游戏。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分享环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4.
[3]《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用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徐汇区望德幼儿园 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