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至隋唐的伏羲女娲形象之图像解读

2021-09-10黄彤彤

今古文创 2021年16期
关键词:伏羲女娲画像

黄彤彤

【摘要】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在考古出土材料不断丰富的今天,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多学科的方法。文章认为伏羲与女娲最初各有其独立起源且各自独立传承,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对偶神”。女娲、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与“人文始祖”,在古书《山海经》等史籍中为人首蛇身形象,而于宋以后逐渐人形化;其间从汉代到隋唐,是其形象与内涵发展演化的重要时期,而“人首蛇身相交,各自单手执物,对称分布构图”的特征形成,与该文化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和信仰的变迁密切相关。

【关键词】 伏羲;女娲;画像;传播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89-03

一、伏羲女娲图像的基本定型

伏羲、女娲形象在汉代画像中基本定型为:手执规矩等物、人首蛇身、日月背景,对称构图的模式,该主要形象的依据源于田野考古。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显示,以此基本定型为标准,全国最早的伏羲、女娲画像位于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中,年代为西汉晚期,但并无明确榜题。有明确榜题的最早的伏羲、女娲画像发现地点在山东嘉祥,年代暂定为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出自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山东地区汉代时期的伏羲女娲画像出土最为丰富,其构图与上述模式一致:手执规矩、日月背景,人首蛇身,对称分布。同一时期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区也出土大量伏羲女娲图像,虽然存在绘画模式上的地域差异,但大体上與山东地区相似。资料显示,从制作时间和出土物造像的分布中心看,以山东、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可能是伏羲女娲图像产生与发展的核心区域。①

山东嘉祥武梁祠。在汉代众多极具特色的伏羲女娲画像石中以山东嘉祥武梁祠最具代表,在其中伏羲、女娲画像石左侧榜题“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为学界研究伏羲、女娲形象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考古资料。

研究表明,山东嘉祥武氏祠是东汉嘉祥武氏家族墓地,约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在武氏祠中的武梁祠西壁第二层刻有一些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共11人,10幅画面。从右至左第一幅为伏羲、女娲图像,伏羲女娲均为人身蛇尾,蛇尾交缠,女娲在画面左侧举规,伏羲在画面右侧持矩,他们中间有一小孩,双脚如尾。伏羲女娲图像旁边刻有题记。

山东梁山县后银山壁画墓。出土了具有伏羲女娲榜题的图像,前室西壁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天界,有人身蛇尾的伏羲,旁边刻有榜题“伏戏”。③

从汉代开始,在东至海滨,西到四川、甘肃,南抵广西、云南,北达榆林,这一广大区域都散布着伏羲女娲画像遗存,存在于石室墓和砖室墓中。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大区域: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其分布大致以鲁南的济宁、枣庄、临沂地区和苏北徐州地区为中心,这也是汉代画像石墓分布最广的一个区域;二是豫南、鄂北区,其分布以南阳为中心,东到唐河,北到叶县,南抵长江北岸的随州一带,主要地点有河南的南阳、唐河、邓州、新野,湖北省的当阳、随州等市县,这是汉代画像石墓分布与发现较集中的区域;三是陕北、晋西北区,主要分布在两省隔黄河相邻的北部地区,陕北汉代画像石以绥德,米脂较多,北到榆林,东沿黄河的神木,西至子洲、横山等县市,也都有汉代画像石墓遗存;四是四川、滇北区,多集中分布于嘉陵江和岷江流域,主要地点有:重庆、合川、成都、彭山、乐山以及云南的昭通等地。⑤同时不同的地方,图像的构成略有不同,例如图3四川简阳鬼头山崖墓石棺上,也看到了两人的形象。伏羲在右,人首蛇身,头戴冠,一手高举,一手前伸,双手未持物,右上方标题“伏戏”;女娲在左,人首蛇身,背上生羽,双手斜上举(向右),手未持物,右上方标题“女絓”,伏羲女娲两尾之间有一龟,榜题“兹武”(玄武),女娲左侧有一站立的小鸟,昂首翘尾,榜题“九”,即“鸠”。⑥

从考古材料上看,伏羲女娲图像的主要表现为手执规矩、日月背景,人首蛇身、对面而立,但亦有双手无物的例外。从汉代伏羲女娲图像的分布上看分布很广,但以山东地区出现最早且最为丰富。以上现象首先显示出伏羲女娲文化在帝国的境内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其次亦表明汉代山东地区儒家思想的浓厚,以溯祖认宗为重要内容的画像石、画像砖题材盛行。

二、伏羲女娲图像的传播与形变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来大量出土伏羲、女娲图像的中原地区已经很少出土伏羲、女娲图像,但是在辽东和辽西地区,则出现了人物形象本土化但是画面布局、形式与中原地区高度相似的伏羲、女娲图像。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经过魏晋到北朝的动荡,伏羲、女娲图像基本绝迹,但是甘肃敦煌、新疆吐鲁番地区大量出土伏羲女娲图像,且与河西魏晋画风类似。据此,可以根据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的年代、地区和图像特征,对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状况有所了解。

(一)伏羲、女娲图像的东渐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汉人或主动或被动迁徙至河西、辽东地区。

我国辽东地区的伏羲、女娲图像主要出土于吉林集安古高句丽王国壁画墓中,目前为止,吉林集安发现的高句丽墓有万数之多,其中壁画墓出现于公元4世纪中期并延续到公元6世纪中期,其时亦为古高句丽王国势力最盛时期。

集安五盔坟四号墓是一座高句丽晚期的壁画墓,绝对年代约公元6世纪末。在其墓室的第一重顶石上绘有伏羲、女娲形象,伏羲、女娲分别在右位和左位,伏羲人首蛇身,束发男相,女娲人首蛇身,披发女相,从其他方面亦能分辨男女不同。同时伏羲头顶有三足乌的太阳,女娲头顶有蟾蜍(不甚清晰)的月亮,二者中间和两侧是菩提树和星云。壁画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表现出强烈地对汉代墓葬壁画的继承。

(二)伏羲女娲图像西传

汉武帝时期在敦煌设郡,自此开始大量中原人口迁入敦煌,以中原人口为载体的中原传统文化在敦煌扎根发展。其后敦煌进入了一个稳定有序的开发时期,这个过程可见于各个时期开拓者的墓葬分布。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之前盛行的伏羲、女娲图像几乎消亡,而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墓则多有描绘伏羲、女娲图像的现象,可见伏羲女娲的信仰在这里得到传播和流布。并且在甘肃魏晋时期的伏羲女娲图像中,具有汉代中原特点与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明地域文化特征。

1991年敦煌市博物馆在佛爷庙湾墓葬群发掘一座被盗的画像砖墓,编号为M1。伏羲女娲画像砖被镶嵌在M1外甬道的照墙上。⑨照墙第一层第一砖为伏羲,第三砖为女娲,伏羲画像砖平面为近似正方形,画像砖四周边框用白线描画,伏羲为画面主体,人首蛇尾,背有双翼,右手持规。女娲画像砖平面亦为近似正方形,画像砖四周边框用白线描画,女娲人手蛇尾,左手持矩。

隋唐时期的伏羲女娲绢画在吐鲁番大量出土,主要集中在吐鲁番的阿斯塔纳古墓群第二期(6世纪初~7世纪中)和第三期(7世纪中~8世纪中),时代对应为十六国到盛唐,墓主人多为居住在高昌的汉人。几乎所有的墓室顶上或者棺盖上都有女娲图。⑩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在西域传播的伏羲女娲图像,局限于地理环境不再使用石刻或画像砖材料,而改成了绢绘。而相对干燥的自然环境又使之在土坑墓中得以较好地保存。

新疆地区的伏羲女娲绢画。画面主体是伏羲、女娲交缠,二者人首蛇身,左侧伏羲左手持矩,右侧女娲右手持规,伏羲右手臂与女娲左手臂相拥或绘为一体,蛇尾交缠,并一改之前的不缠绕或只缠绕一道,交缠少则一次多则四次,常为一到三次,腰间有短裙,其上绘日,其下绘月,背景为星辰。这一时期的伏羲女娲穿着打扮具有当地特色而且更市井化。新疆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与中原地区相比较,在构图方式、绘画内容和用途上都显示出了对中原的继承和发展。自汉武帝时期打通河西走廊一直到盛唐时期,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甘肃与新疆的联系从未停止。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传播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发展。位居统治阶层的汉民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之风,必然较大地影响到移居地的风土民情,并与之相融合。

汉王朝为保护对东西的交通设立了安东、安西都护府,伏羲女娲信仰亦随之传入且成为“官方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战乱,一方面导致内地伏羲女娲图像热的衰减,另一方面又致使大量汉民避乱外迁。前后双重合力的结果就是在远离中原的辽东、河西地区伏羲女娲信仰和图像得到了延续,并且逐渐形成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三、结语

研究伏羲、女娲文化,探讨其图像内涵,无疑有利于厘清华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观点:

其一,伏羲、女娲均为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创世神,它们产生于华夏先民与蛇相关的图腾崇拜,二者最初是各自独立的神灵,其中对女娲信仰可能更早;其二,伏羲、女娲合二为一的对偶神形象大致出现于汉代,它是时人对远古图腾与神话历史化的体现,是礼教社会对华夏民族起源及繁衍解读;其三,伏羲、女娲合体图像自汉代便形成了基本定式,仅有些许地域差异,它们体现出浓厚的大时代气息和儒学认知;其四,魏晋至唐,辽东河西伏羲女娲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原的延续,汉时对边关的维护和魏晋战乱汉民的外迁起了双重作用。

注释:

①王晰:《甘肃考古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第117页。

②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1·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图四九。

③关天象、翼刚:《梁山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第44页。

④关天象、翼刚:《梁山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第46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9页。

⑥内江市文管所,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东汉崖墓》,《文物》1991年第3期,第22页。

⑦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7·四川汉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图一○○。

⑧李丹阳:《伏羲女娲形象流变考》,《故宫博物院刊》2011年3月30日,第152页。

⑨殷光明:《敦煌西晋墨书题记画像砖墓及相关内容考论》,《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2期,第98页。

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何星亮.图腾与人类文明形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3]王志刚,李丹,郭建刚.2008年集安市洞沟古墓群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6]陈丽萍.关于新疆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及一些问题的探讨[J].敦煌学辑刊,2001,(1).

猜你喜欢

伏羲女娲画像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女娲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伏羲画卦
女娲造人
画像
画像
女娲补天
莫尼卡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