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研究

2021-09-10于泰民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志愿育人

于泰民

摘要:第二课堂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注意力投向第二课堂教学,希望以此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针对历史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竞赛等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与活力。 同时,通过加强对课程平台、考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历史学科的第二课堂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中也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塑造,第二课堂就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水平,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有必要对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育人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历史学科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054

一、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概念与范畴

目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两种形式。 “第一课堂教育是指授课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课堂的概念则是相较于第一课堂提出的,在时间更加灵活,在空间上更加开阔,可以承载内容更为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 第二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第一课堂的线下延伸,它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性修养、通识性修养等方面按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不仅有利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具体到历史学科,第二课堂既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第二课堂的普遍形式,如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又具有自身特点,如参观考察、课外史料阅读、创办学生史学刊物等,因此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 历史学科的第二课堂,在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本领过硬的新时期史学人才的重要抓手。

二、历史学科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构建

历史学科的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史学领域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载体,需要把握好大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着力点,构建以专业特色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一)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青年群体是一个富有爱心、富有朝气的群体,很多青年都愿意加入志愿组织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这体现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如何抓好这支队伍,使志愿服务行为能够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如何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变为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也需要高校探索。目前,国内一些开设历史专业的高校与当地的博物馆合作,开展了大学生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活动,这就是很好的尝试。

(二)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来丰富第二课堂体系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那么,对于历史学科而言,高校应当开展怎样的社团活动呢? 笔者认为,应当紧密结合专业,以专业为依托,在开展活动时融入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这样才符合我们开展第二课堂的初衷。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创办有国学社,学生以国学社为平台,开办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兰州大学的国学社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每年一度的甘肃省“大方杯”西北高校国学知识邀请赛,邀请到了众多高校的学生参加,使学生在参赛的同时大大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储备,可以说是寓教于乐的极好范例。

(三)以创新创业为落脚点,促进大学生全面就业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历史专业等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尤其困难,特别是历史专业,已连续多年登上就业“红牌”名单。 因此,高校在设计历史学科第二课堂体系时不仅要为专业育人服务,也应当考虑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到“全方位”育人。对于历史学科,高校更应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不仅掌握历史学的专业知识,也具备应对现代社会职场挑战的能力。

三、历史学科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课程平台与课程模块设置

长久以来,第二课堂都未被纳入高校的教学体系之中,缺乏规范化的课程管理,一些高校的第二課堂甚至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 为提高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科学化水平,加强与第一课堂之间的联动化发展,有必要对第二课堂的课程平台和模块设置进行科学划分,赋予第二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名分”。 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历史学科的第二课堂在学术研究、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同时综合参考多所高校的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以将历史学科的第二课堂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的空间。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第二课堂在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一,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尚没有针对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体系,致使第二课堂的发展缓慢。 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以学分制为依托,构建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综合考评体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尝试让第二课堂向学分制方向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使得我们对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必须采用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罗海燕.高等教育阶段第二课堂的定位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3(13):12-13.

山东协和学院 济南 250109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志愿育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志愿……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