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由:给孩子万千种成长可能
2021-09-10刘艳霞
刘艳霞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此重视之下,学校教育百花齐放,孩子们的发展理应有很大的变化。可综观学校内外,越来越多的孩子少年老成,缺失了一份孩童般的天真烂漫。带着一份教育者的思考,我觉得教育应该有很多种可能,教师要于日常点点滴滴中,去滋养孩子的成长。
一、课堂自由,让孩子思维多元发展
“教学的生命力是什么,是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减少生源的流失。”这是不少学校领导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每年乡镇学校都会有许多优秀学生转入城里上学。家长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转学?一部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综合对比,感觉城里学校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这种优秀生源的流失对于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为此,乡镇学校不惜将这种压力转移到教师身上,而教师自然就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要想短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那就得实行高强度的灌输教育,培训孩子能够非常流利地写出题目的标准答案。毫无疑问,这是在禁锢孩子的思维发展。
其实,教学是一个良心活,老师们都希望自己教的孩子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面对现实,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发展有更多的可能?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是,孩子的思维由于长期受到禁锢,要想彻底解放并非易事,因此还需要教师有一颗十分包容的心。教师要包容孩子暫时答不出问题,包容孩子暂时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包容孩子暂时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总之,不论我们的问题是什么,不论孩子是否回答,回答是否正确,我们都要包容。只有这样,孩子禁锢的思维才能有一点点松动,坚持下去,最后才能多维度思考问题。
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医生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自由。课堂上,或许有时孩子的表现会让我们受到伤害:他们的走神,会让我们感觉他们对知识的不尊重;他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会让我们感觉他们“朽木不可雕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课堂上种种表现的包容,只要我们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的思维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二、校内自由,让孩子观照真实自我
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宗旨,我们姑且不论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只来看看现实学校的教育是不是真实的。
参观一所学校,我们常常为孩子跑操整齐划一的动作而折服,为他们响亮的问好声而动容,为他们课堂上积极的发言而佩服……但我们是否关注到这些到底是不是孩子最为真实的一面?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看见老师也一定要问好吗?当孩子身体不舒服时,跑操也一定要精神抖擞吗?当孩子不想展示自己时,课堂上也一定要举手回答问题吗?我们在学校内部所开展的一切活动是不是孩子自愿真实地参与呢?恐怕未必。他们多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何不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环境呢?
当下课铃响起时,他们想要欢呼雀跃,那是他们在庆祝自己难得的课间十分钟的到来;当几个孩子一起疯闹时,那是他们需要短暂的放松……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在课间大声说话、打闹呢?为什么非要让他们伪装成事事听老师话的乖孩子形象呢?爱玩怎么了?那不是孩子的天性吗?争吵怎么了?那不是孩子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吗?做真实的自己多么重要。难道我们希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都非常虚伪,都人前背后各搞一套?
让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多一些包容吧,让他们敢于在学校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展示自己最为真实的一面,让他们知道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最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喜欢上真实的自己。
三、校外自由,让孩子享受多彩生活
如今,校外辅导班遍布大街小巷。每到周末、假期,上到高中生,下到初中生、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孩子,都在那里度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心中的愿望。于是乎,孩子们就穿梭在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过着千篇一律的校外生活。
看着现在的孩子,我总感觉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儿时的我,到地里捡过麦穗,上树摘过松果,下河捞过小鱼;跳过皮筋,打过沙包,拾过石子;和小伙伴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骑着自行车环游小镇……那时通信技术不发达,可我能玩的都玩过,想干的事情都干过,那是一个只有快乐、没有忧愁的童年。现在孩子的童年只有学习,不是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学习其他各种才艺。他们的生活没有了更多的体验,没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他们的生活枯燥无味。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吧。当孩子们玩泥巴玩得浑身脏兮兮时,我们不要急于批评他们;当孩子们享受自己的乐趣时,我们不要急于打扰他们;当孩子们把家里搞得乱糟糟时,我们不要急于责骂他们……我们要包容孩子的一切,给他们一个完全放松、安全、自主的成长空间,让他们的童年充满快乐。
校外生活本该多姿多彩,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要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校外生活丰富多彩。
斯宾塞说,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如果你从这头输进去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有万千种可能,我们想要孩子快乐成长,就要包容成长初始时那万千种行为。如此,教育才有无限可能,才能收获孩子万千种不同的未来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