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施洋精神” 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

2021-09-10吴英杨玲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6期
关键词:烈士党史红色

吴英 杨玲

【编者按】

赓续红色血脉,争做红色传人。在荆楚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立德树人先进学校。他们发扬革命先烈精神,秉承共产主义理想,通过党建引领,提升育人水平,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激励教师牢记使命。

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武汉关小学的“三三”教育,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了爱党、爱国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长久动力。武汉中學的“红色+”育人体系,浸润学生心灵。汉川市庙头镇平章小学通过党建驱动、文化带动和党群联动,让烈士精神代代传。公安县向群中学以“竞上之力”培育“竞上之果”,使“竞上之树”常青、“竞上之力”常在,“竞上之果”常结……

这里,钟声袅袅,百年不息,武汉关钟楼见证着英雄城市的沧桑巨变。

这里,英雄辈出,薪火相传,共产党员施洋烈士精神感召着每个后来人。

这里,书声琅琅,生机勃勃,武汉关小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学校抓住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教育契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培养有责任感的武汉关人”的教育理念,全体党员教师带头行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特色课程,引领全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施洋精神”,为学生健康成长注入长久动力。

“三强”溯根源,践行初心意志坚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用信仰涵养心灵,用理想点燃青春,用奋斗创造美好,用奉献温暖人间。为此,武汉关小学以溯源做先导,指导师生践行初心。

强化学习阵地学党史。党史学习教育,抓取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需要一个阵地,武汉关小学党支部把阵地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党支部一班人精心设计,全力打造这一阵地,在内容上分“光辉历程”“中国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几个部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党建内容,简述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苦难而辉煌的百年历程,介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的党建内容让人眼前一亮,使全体师生在学习中增长了党建知识,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党史学习教育成为党建创新工作中的新窗口、宣传党建知识的新载体、教育师生的新阵地。

强化红色课堂铸党魂。在小学生心中播下“党史”的种子,其实质是建下“党魂”的根基。教育承担着铸魂的使命,武汉关小学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导于一体,借助不同学科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读红色书籍、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演红色剧目”等多种形式,让红色资源融入教育的生动课堂,让党史知识“活”起来。如语文课中“演绎红色故事”的课本剧为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展示搭建了平台;音乐课中增加了爱党、爱国歌曲的教唱,部分歌曲根据歌词、旋律采用对唱、合唱的形式更生动的表现;美术、书法课中,学生的作品展示党的发展历程,抒发对党的情感。能演好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机敏,就是对少年担当的传承;能唱好《让我们荡起双桨》,就知道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能画出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能加深对红军长征艰苦环境的理解。

强化育人载体担使命。2017年,施洋烈士故居在校园内完成重建。2020年,施洋烈士故居被列入武汉市红色教育资源图谱。为了丰富这一教育资源的内涵,学校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多渠道收集烈士资料:海量查阅网络信息,走访花楼街居民,参观施洋烈士陵园、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汉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等,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分类,形成施洋烈士电子档案。

党员教师在施洋故居内墙上创作、布置了以施洋故事为主线的汉绣、国画作品,还创编了校园话剧、汉味新童谣《武汉关小学施洋系列》、汉剧《英烈见证我们成长》,一并载入施洋故居电子档案,大大地丰富了档案内容。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拿着他们亲手制作的白色小花在施洋故居用小祷文抒发对英雄的感恩追思。通过学习施洋烈士事迹,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施洋烈士事迹,成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篇章。

“三创”活形式,爱党爱国情感真

学校是红色教育的主战场,让担当责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在基因、让红色成为学生不变的人生底色、让爱党爱国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信仰是教师的使命,浸润红色基因、饱含革命底蕴的施洋故居,为这一“主战场”提供丰富的党课素材。

创建红色书吧,营造学习氛围。教育无声,重在场景,意在化人。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辟学党史图书角,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在这里学党史,学生从书本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革命的风起云涌、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

在采写施洋烈士事迹的过程中,学校与江汉区博物馆签订“小小解说员”培养计划,党员教师与博物馆的老师们一起培训学生,大手牵小手,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些小小解说员经常参加校内外宣讲活动,他们宣讲红色的故事,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创作文艺作品,宣传施洋精神。历史不是一堆故纸,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用故事点亮教育,让红色润泽童年,党史就是独具价值的红色教育素材。当我们把这些事件、人物提取出来,会发现他们本身足以打动人、激励人、感召人、教育人。

学校将施洋烈士的事迹编成话剧《穿越时空的对白》,形成党课资源,在教师和学生中广为传颂。教师创作的话剧走出校园,在花楼水塔街“百年老街忆党史”启动仪式上,师生为居民们真情表演。在湖北电视台《童声朗朗》节目中,师生朗诵《武汉关小学和施洋的故事》,讲述武汉关小学与施洋烈士的渊源及他的革命故事。

创设特色活动,厚植爱党情怀。学校创设一些特色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更多样、更生动,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开展各类活动,让学党史更主动,让学习更生动。在“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主题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偶像、致敬英雄。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党员教师会给学生讲党史系列故事,学生代表朗诵《少年中国说》,诉说着爱国情怀,立志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全校师生团结一心,扎扎实实地开展施洋烈士事迹的党课宣讲,汲取爱党爱国精神力量。

“三汉”赋新意,红色基因代代扬

武汉关小学素有“汉谣、汉绣和汉剧”的“三汉”特色课程。在建党百年之际,学校党支部在思考,如何以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赋予“三汉”特色和新意,使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规划学校教育发展蓝图时,学校党支部提出学校课程要力求做到“凸显课堂的思政价值、凸显活动的育人价值、凸显学习的社会价值”,引导全校师生在校本课程中厚植“楚蕴”基因、促发责任生长,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汉绣隽永传情表党恩。2010年汉绣进入武汉关小学,学校将汉绣课程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与个性化。在课程的规划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课程内容,研制长课、中课和短课,并且组织相关活动,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学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学习方式,掌握动手、协作、表达、社会交往、团结协作等全方位能力,拓宽眼界,勇于实践。一针一丝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镌刻和传承;一步一脚印,“工匠精神”已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2018年在湖北省第十一届黄鹤美誉节艺术实践工坊评选中,武汉关小学“汉绣艺术实践工作坊”获一等奖。2019年4月,该项目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中获三等奖。

今年的第十届汉绣节的主题是“绣红色基因、汲党史力量”,在活动启动仪式上,百名师生齐聚学校报告厅,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绣党旗的活动。学校党支部书记吴英向在场师生讲述了“狱中绣红旗”的党史故事,区级汉绣非遗传承人刘想玲老师现场讲解汉绣技法,师生边学边实践,把对党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美好祝愿都融入绣品中。在随后一个月的“汉绣节”里,全校师生利用汉绣工坊课、美术课、特色课堂等时间轮流绣起一面鲜艳的党旗.当这面鲜艳的党旗在江汉区校园红歌赛活动现场徐徐展开的那一刻,强烈的现场感和庄严的气氛感染者每一位与会者。

汉剧铿锵传神唱党情。汉剧是武汉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财富,是武汉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是不可多得的地方优秀文化硕果。作为“武汉市戏曲进校园50强学校”的武汉关小学,将汉剧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已经整整7年了,从2013年的“嫩芽启蒙”,到2016年的“骨干推进”,再到2017年学校提出“宁拙勿巧”,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每年的校园“汉剧节”,唱戏、听曲、画脸谱、做汉剧操……整个校园沉浸在汉韵中,每一个学生都深深地爱上汉剧,学校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汉剧老师和小戏迷。8年的发展,从过去完全依赖专业老师的指导,到现在学校教师能够自主教学与研究,都离不开校党支部的执着和党员教师的热爱、坚守和担当。

学校教师创编了第一套少儿版戏曲韵律操,先后排演了《难忘今宵》汉剧水袖舞蹈、汉剧传统剧目《百花亭》(片段)、汉剧《打渔杀家》(片段)等剧目。2020年疫情期间,师生共同创作了好几段为抗疫加油鼓劲的汉剧念白和唱段,被武汉电视台校园戏曲风栏目以及学习强国等媒体广为推介。学校汉剧社团连续五年多次荣获各级戏曲展演金奖,还参加了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节展演、省金蕾杯戏曲展演,学生陈瑄盈荣获2019年中国戏曲小梅花金花奖。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以施洋的事迹为原型而创编的新汉剧《英烈见证我成长》于六月精彩亮相。“少年郎、气浩然,学史明志使命担,红色引擎旗帜扬,祖国护佑我成长,來年参天做栋梁!”好听易唱、情感丰富、旋律铿锵,唱出了武汉关小学学生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汉谣飞扬传声诵党史。2009年,颇具地方特色的汉谣非遗特色项目引进校园,汉谣以其朗朗上口、诙谐直白的特点,成为学生乐于运用的口语交流工具,受到武汉市语言文字委员会的认可,武汉关小学成为“武汉市方言进校园先进校”。

学校开展以“学英雄,颂先烈”为主题的童谣征集活动,全校师生将施洋烈士的革命故事,改编为韵味十足的“武汉童谣”,如“花楼街,皮业巷,大英雄,叫施洋;有故居,今重建,烈士精神放光芒”“五四运动起波澜,施洋振臂抗敌顽,永怀灼热爱国心,勇往直前不畏难”“劳工律师为劳工,施洋勇猛向前冲,仗义执言有胆识,不怕把老天戳个大窟窿”“二七大罢工,施洋当先锋,胸怀一腔血,舍身为民众”“小学名叫武汉关,有座电子博物馆,施洋烈士传美名,红色教育美名传”“施洋的像,记在心上,学习施洋好榜样;热爱祖国,奉献他人,学习施洋好精神”等。学校寓红色教育于传统文化传播之中,深受师生喜爱。

前辈历经苦难,赠我辈以辉煌,我们赠后辈以何?武汉关小学党支部以施洋故居为依托,通过各种活动,弘扬“施洋精神”,牢牢抓住育人铸魂的轴心,从“根”上践行立德树人宗旨,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种子,为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注入长久动力。

责任编辑/黎俢彦

猜你喜欢

烈士党史红色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追忆红色浪漫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