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9-10张苑灵
张苑灵
摘要:目的:关于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择本院于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接收的新生儿共90例,根据抽签法进行分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的临床干预,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感知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感知比例整体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生儿对于疼痛的感知度更为明显,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中对新生儿实施疼痛护理能够有效的增强疼痛分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疼痛感知,这对新生儿的预后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家对于新生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经过临床分析发现,新生儿其实是可以感觉到疼痛并且具有相关的应激反应现象的[1]。而且在临床总结当中发现,新生儿不但具有疼痛感,而且相对成年人来说疼痛感更为持久,而疼痛感不只是一种感知,更是会对新生儿的健康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2]。如果新生儿疼痛感知出现失调,那么不但会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造成损伤,随着时间的发展,还会度脑部神经系统等早晨不可逆的伤害[3]。因此,只有通过正确的疼痛护理操作,为新生儿建立明确的疼痛感认知,才能促进新生儿各项体征的良好生长。本文就新生儿护理中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接收的新生儿共90例,根据抽签法进行分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新生儿胎龄为38到41周,平均(38.62±1.37)周,体重范围控制在3kg到8kg,平均(5.33±0.42)kg;对照组新生儿胎龄为39到41周,平均(39.75±1.42)周,体重范围控制在3kg到8kg,平均(5.47±0.38)kg。所有新生儿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共90例,对照组新生儿则实施传统的护理模式,为新生儿提供基础的临床护理干预。同时记录新生儿在出生后1min和5min两个不同时间段护理过程中的疼痛差异。
1.2.2观察组
观察组新生儿微型刺激针收集脚跟上的血液以减轻疼痛,在致痛过程中予以新生儿安慰奶嘴进行缓解,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抚触等方式调节新生儿情绪,或者播放轻缓放松的音乐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并且可以使用鸟巢式体位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或者通过母乳喂养的方式让新生儿维持稳定的情绪,还有就是通过喂葡萄糖水以及嗅觉等各种方式,缓解患儿因疼痛所产生的不良情绪等,调整新生儿的心理状态,为新生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缓解因疼痛带来的不适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感知差异,分别记录新生儿在出生后1min和5min两个不同时间段护理过程中的疼痛感知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結果
2.1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感知差异
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感知比例整体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生儿对于疼痛的感知度更为明显,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图表1。
3.讨论
疼痛其实是新生儿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是通过细胞刺激和组织损伤的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射的一种特质,新生儿不能通过语言或者行为准确的进行表达,但并不代表不存在疼痛的现象,其实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等各项反应进行观察。而新生儿如果出现疼痛应激反应,不但对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对日后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伤[4]。在本次的数据分析中发现,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感知比例整体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生儿对于疼痛的感知度更为明显,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疼痛感是一种感觉和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一种现象,但是新生儿对于疼痛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方向,所以在临床护理的工作当中,只有通过让新生儿正确的认识疼痛,才能减少日后对新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因此,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的应用当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春梅, 康媛媛, 黄国双.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8(20):2502-2503.
[2]刘少贞, 陈碧珠, 梁婉华. 新生儿护理中综合性疼痛护理干预研究[J]. 吉林医学, 2019, 040(011):2660-2661.
[3]兰芬芬.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6(22):115-116.
[4]刘美玉. PRECEDE模式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全科护理, 2020, 18(34):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