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剖宫产产妇对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2021-09-10段海燕
段海燕
摘要:目的:探讨对剖宫产产妇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防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疼痛以及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90.00%,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预防术后DVT发生,并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剖宫产;DVT;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预防
宫产术后产妇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卧床,再加上手术创伤影响,导致术后容易出现DVT,对于产妇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引起肺栓塞,增加了产妇的死亡风险,所以需要关注产妇DVT的有效预防。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中能够实现医护人员的紧密协作,通过团队化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护理[1]。以下将分析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术后DVT发生中的实际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本院80例剖宫产产妇,依据护理模式分组,观察组:40例,年齡22~41岁,均值为(28.6±1.5)岁;孕周37~41周,均值(39.2±0.2)周。对照组:40例,年龄22~40岁,均值为(28.5±1.6)岁;孕周37~41周,均值(39.3±0.2)周。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由护士结合产妇的具体状况提供饮食指导、心理疏导、母乳喂养指导和健康知识宣教等;观察组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方法为:(1)医护一体化小组:医生及护士共同组建一体化服务团队,从而形成固定搭配,各个医护服务小组需要管理数名产妇,采取24小时的持续负责制为产妇提供护理服务;(2)医护共同查房:晨晚间交接班以及查房都需要由医护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在进行查房前全面掌握产妇的病情状况和相关临床资料,帮助主管医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产妇的实际病情状况。在进行查房过程中,由医生详细对产妇目前的病情状况给予说明,在此过程中护士可进行提问,进而更好地对相关护理措施进行整改以及优化;(3)医护一体化健康宣教:充分结合产妇产后的实际情况,由医护小组协作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方案,期间采取口头讲解、现场示教和文字材料多种方式结合的手段,更好地提升健康宣教效果;(4)医护一体化并发症护理:术后48小时属于产妇DVT发生的高危时段,需要加强持续的病情监测,了解其生命体征指标,鼓励产妇适当进行活动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从而预防下肢DVT;(5)医护一体化出院指导:由医护人员共同对产妇出院前的情况作出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出院指导方案,告知产妇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1.3评价标准
(1)统计2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疼痛以及DVT的发生率;(2)对比2组产妇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划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 ),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疼痛以及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90.00%,P<0.05。
3讨论
产妇随着孕周时间增加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例如抗凝血酶水平下降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提升,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2]。剖宫产术后的卧床时间相对较长缺乏肢体活动,因此静脉血流速度进一步减缓容易引起静脉血栓,所以加强科学的护理服务预防术后DVT发生具有重要意义[3]。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运用中进一步对护理服务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实现医生与护士的紧密协作和共同配合,从而为产妇提供全方位的个体化指导,更好地规避术后DVT的风险因素并降低DVT的发病率。本次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肿胀疼痛以及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并且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运用可提升剖宫产产妇的临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剖宫产产妇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预防术后DVT发生并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白玉.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健康必读,2018,11(32):78.
[2]杨柳影. 医护一体化模式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切口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20,33(5):188-190.
[3]张录明.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产科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32):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