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黄尧 佩佩 少女也有坚硬的壳
2021-09-10Psyche
“她”作品:《过春天》
“她”力量:寻找自我、辨清未来
听见“她”的声音
佩佩(角色):(鲨鱼)你真是够可怜,你应该生活在大海里。
黄尧(演员):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都会遇到困难,你都会有烦恼,但是你的生活永远还是充满阳光的,你还是能够从那些烦恼的事情当中,那些每天困扰你的疑惑,那些琐碎当中找到值得开心的事情。比如说像佩佩,她还是能够在天台开心地转圈圈,还是会有这样的时刻。
白雪(导演):我觉得在我决定要拍戏的时候,一个很大的动力其实是来自于我的孩子。我希望做一些事情,能够让我孩子以后为我骄傲,我应该去做我喜欢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够喜欢我,才会觉得我妈妈很棒,我希望给到他一个我自己也很棒的状态。我不觉得我的人生就是他的,我也不觉得他的人生是我的,我们俩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一起来度过一段人生,我希望他能见证我比较好的状态,我也可以让他看到一个不同的妈妈。
感受“她”的力量
我可以 我不怕
在那艘充满欢声笑语的游艇上,佩佩仿佛“天外来客”,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称呼、陌生的交流方式,空酒瓶在她愣神的时刻猝不及防地指向她,“佩佩!”“下水!”“下水!”的呼声此起彼伏,她没有片刻的扭捏,轻松一笑便走向滑梯,捏着鼻子滑入水中。此时,整艘船上只有好朋友Jo一个人知道,这个落水的女孩其实根本不会游泳。
这是开篇不久,关于少女佩佩性格的第一次侧写,《过春天》为我们描摹了一个“异样”的十六岁女孩,她不会撒娇、不善言辞、不懂拒绝。面对外界的种种诉求,本能反应总是“我可以,我不怕”,纵使这过程中充满着逞强的意味。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佩佩的“硬”,电影特意对比塑造了单亲妈妈的“软”,让这一对女性形象两相映衬,相互成全。
不可否认,佩佩的“硬”源自妈妈的“软”,在她认知中,母亲性格软弱、轻信他人,长期处于被忽视、被伤害的状态,她厌弃这种状态,因而义无反顾地走向另一端,坚毅、警惕、故作冷漠,为自己打造厚厚的壳。因匮乏而造成的过分补足,自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优势在于她比同龄女孩更显懂事且抗打击,劣势则是难以启齿表达感情,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为“她”赋能
冒险试错 寻找自我
导演白雪,编剧林美如,演员黄尧、倪虹洁、汤加文等,共同以女性之力,完成了这部围绕少女长成的电影。导演白雪自評“包得了饺子,拍得了电影”,在监视器前她是认真的掌控者,在家庭中她是负责的母亲。导演与母亲的双重身份,令她对自己的第一个故事与镜中的女性充满了温柔。为敲开女孩“佩佩”的心门,她特意为佩佩设置一次大胆的试错,但又不至于陷入不堪的境地,这件事便是“过春天”。通过长期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不断游走于香港、深圳两地,以及对海关、缉私局的寻访,她深入细致地走近“水客”这个群体,将佩佩的成长通过一次意外,并道入这条冒险轨道,给笔下少女的青春期添上一笔“春寒料峭”,“我觉得经历过这个事情之后,这个女孩子会变得更加的独立、坚强,能够勇敢的继续人生。这个就是这个人物和这部电影的意义。”
为无限靠近“佩佩”,最大程度与角色感同身受,表演经历并不丰富的90后演员黄尧,也做了不少努力。她曾悄悄跑进香港校园,专注地观察与佩佩同龄的女学生,也会在现场,调用各种方式,体认这个私生女憋在心里的一股蛮力。在一场虽然短暂,却亟需呈现角色张力的戏中,佩佩要满腹委屈,和缺席许久的爸爸吃饭。黄尧在现场,一口一口不停地吞咽了五盘炒饭,这个由饿向撑的过程,慢慢牵引出她内心的委屈、痛苦和难言的情绪,难以消化却无从说起的感觉,帮助她逐渐与“她”融为一体。
见证“她”的影响
母女间的远与近
《过春天》上映后,虽然票房仅有995.2万,但因其优良制作与现实意义,2019年在影迷与业界皆收获了不俗口碑。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导演白雪带着这部处女作,作为Discovery单元开幕影片公开亮相,这也是该单元设立至今,首次将华语电影作为开幕影片。有人说它重新定义了国产青春电影,有人说它真实得好像自己的生活,也有人在豆瓣电影话题区,留下了自己的问题:“你怎么看《过春天》中展现的母女关系?”
这是电影映后引发的诸多现实讨论之一,也是长期困扰着不少单亲家庭的性别议题。当一个家中,作为调停者的男性缺席,仅余留情感受挫的母亲与青春期的女儿两位女性,矛盾与隔阂大概率会横亘在她们之间,至于如何化解这种情感的结?不少电影乐于选用锋利的对峙、催泪的生死、狗血的转折等戏剧化桥段,吸睛有余,但却缺乏现实的借鉴意义。《过春天》则摒弃了这种极端化的呈现,它以日常的沉默、话题的分歧折射着母与女的沟通不畅,妈妈想与女儿去西班牙,女儿则一心等待与闺密去日本,这是观众们可能熟悉的家庭氛围。而经由第三位女性走私集团头目“花姐”的介入,《过春天》也为母与女关系的缓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之道。即引入他者,当女儿对“花姐”由崇拜转向厌恶,便更理解了母亲的可爱之处,二人自然从疏远走向亲近。
当“她”走进现实
铤而走险 驳斥“多余”
虽然片中佩佩误入歧途,一度游走在“灰色地带”,直到公安机关的介入,才将生活重新转向了正途。但由“走私手机”到“走私枪支”这一过程牵涉而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值得我们从家庭视角反思。父亲角色的长期缺失与对家庭关注的求而不得,无形中对女儿造成了一定的情感伤害,片中作为私生女的佩佩,隔窗旁观着父亲与他的儿子、孙子甜蜜聚会,感受着自己的“多余”与“不重要”,此时再叠加上青春期叛逆心理的猛烈催化,佩佩铤而走险的所作所为便有了根源与动因。作为不显眼的女儿,她渴望在他人退却时,证明自己,凸显自己。
由此可见,一个在场的父亲兴许是终止少女误入“歧途”的最佳策略。偶尔流露的关怀必不可少,但远远不够,在女儿们的成长过程中,减少那些令她“不舒服”的关键瞬间,才是真正的疼爱之道。比如在家庭做出重大决定时,避免对女性权利想当然的牺牲,比如谈及女性前程时,依旧能够鼓励她们从其所好,或者仅是在女儿需要陪伴时,及时坐在她的身边,静静地等待她开口,诉说生活的麻烦。(文 Psy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