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浸润心灵
2021-09-10高欣
高欣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的根和魂,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滋养他们的心灵,塑造优秀品格。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11
神州华夏源远流长,绵延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想智慧和结晶,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们通过传统文化的熏染,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优秀的品格和气质,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指引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1、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精致和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讲授《蒹葭》这一课时,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导入新课,老师大量介绍《诗经》写作背景和文化特色,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感知诗歌内容。而是以朗读为主,听完视频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自己在反复的朗读中自觉发现了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体会着中国语言的优美和精致,品味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诗歌营造的朦胧凄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和想象。
一两个词就创造一个如梦如幻的情趣境界。品读着“蒹葭”、“苍苍”、“白露”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仿佛也置身于河岸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看到清晨晶莹的露水在清冷的晨色中弥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主人公,伫立于茫茫的对岸,追寻宛在水中央的娉婷佳人。苦苦寻她千百度,却总是咫尺天涯,遥遥相望。一字千金,寥寥数词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美的画面:烟雨江南,一人纵芦苇烟波浩渺寻觅佳人;秋水长天伊人飘渺于云水深处。《诗经》的语言魅力让同学们深深折服,心驰神往。抓住契机,通过学习《蒹葭》让学生在品读中大大提高学了习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了解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只要用心朗读品味,积累感悟,就能学好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二、学习经典,净化心灵,厚植爱国情怀。
泱泱华夏三万里河山,煌煌先哲五千年文明。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学习优秀的古文名篇,读中体情。反复诵读背诵积累中,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学习《岳阳楼记》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学习《满江红》感受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诚忠心;学习《孟子二章》树立“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道德准则。一句句经典名言,像春雨一样洗涤学生们的灵魂,涵养爱国情怀。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的时候,国难当头,广大医护人员、专家学者逆行而上,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学生度过“加长版”假期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时,我先讲授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课前,教师向学生展示南宋末年的社会、政治、军事形势和文天祥的生平,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后,抓住关键词品读诗歌,如重点抓住“风飘絮”“雨打萍”“惶恐”“零丁”等词加以体会诗人一生的遭遇和国家、个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境遇,感受诗人的悲愤和无奈。反复用高亢、激昂的语气去读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们充分理解和体会了诗人为国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同学们,使其明确自己作为当代中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灵魂之中,激励他们敢于担当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用青春和奋斗浇灌爱国之花,结出报国之果。
3,以读促写,为写作积累素材。
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很多学生既写不出新颖深刻的论点,又无典型有说服力的论据。追根溯源是因为阅读量不够,缺少文化底蕴和积累。其实初中三年学生也都背诵了大量的古诗和优秀的文言篇目,这时只需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语文书中优秀的课文,就是写作的最佳事例。如司马迁遭受腐刑,在耻辱中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可用于磨难相关的话题做论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山林,可用于淡泊名利、人生追求一类的话题做论据;曹雪芹棹红轩中批阅十载历尽艰辛创作出经典巨作-《红楼梦》可用于坚韧、毅力相关的话题作为论据。既有代表性又极具说服力。当提到挫折时可直接引用《孟子二章》中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作为道理论据,必使文章增色不少富有文采。因此在教授古诗文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扎实背诵用于做对考试中的相关习题时,更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写作积累素材。
滴水成海,聚沙成塔。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点一滴渗入到语文课堂中,汲取其精华,既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又能在思想上给予启迪,塑造其优秀的品格,让传统文化根植于现实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吴立珍,薛春香.如何在語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0(50):16-17.
[2]石忠.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读写算,2020(34):21-22.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鹤北学校 15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