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暴力形成机制分析
2021-09-10刘凌涓
刘凌涓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公众在网络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在民意 得到抒发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加剧,因网络暴力而将事件发酵升级的事情层出不穷,网 络 舆 论 暴 力 侵犯了当事人的法律权益,造成社会道德的失范,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研究网络舆论暴力有着重要意义。 阐述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分析其形成机制与传播环境,并为治理网络舆论暴力提出建议,推进我国网络环境健 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络议程设置;框架理论
“当一種意见、态度、观点被广泛传播的时候,我们就 可以认为舆论已经产生,而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与它赖以生存 的舆论环境息息相关的。这种社会舆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公众环境、意识环境,这些公众的意见交流环境构成了网络 舆论形成和生存的土壤。”[1] 随着网络传播功能的日益强大, 网民参与网络事件程度的加深,网络舆论一方面有利于推动 社会民主决策,缓解社会舆论压力;另一方面一些不理智的 网络舆论在道德法律上渐行渐远,给个人的权益及社会的安 定带来威胁。网络暴力现象可以说是网络舆论发展扩大化的 极端表现。
一、心理因素——集合行为的“匿名 性”原则
现实生活中,集合行为的出现一般情 况下是由于在某种刺激下所发生的非常 态的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和流 言等形态出现,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动荡和 影响。集合行为中,“匿名性”原则使人们 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约束力的 “匿名”状态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这 种状态的出席就会使之失去社会责任感 和自我控制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 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感本能冲动的 行为。作为网络信息时代产物的网络暴 力,其本质上也是一种虚拟世界的无意识 集合行为。尼尔·斯梅尔赛在对集群行为 的研究中指出,集群行为的发生需要六个 基本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紧张、普遍情绪的产生和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 参与者的行动动员、社会控制。当现实社 会中有重大新闻事件出现时,人肉搜索作为一种高效快速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搜集 方式发挥着积极作用,使人们对不道德行 为或者违法行为的普遍不满情绪增加,再 加上网络论坛中网民共同倾向性的语言 表述,从而使得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乌合 之众”快速形成。在匿名状态下,毫无节制 的利用事件作为噱头,借机宣泄个人情 绪,表达内心不满,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谩 骂、侮辱以及曝光个人和与个人相关的其 他人的信息等,形成了这种非理性的、无道德的、不合法的、具有侵权嫌疑的网络 暴力行为。在对2011年8月英国伦敦骚乱 事件的爆发原因的探究中,在虚拟网络论 坛Facebook上集群讨论并在一小时后“立 竿见影”的打砸抢集合行为的形成,从一 个方面印证了网民的肆意妄为、无意识的 “自由主义行为”以及网络暴力对现实生 活的残酷袭击。另一方面,由于群体中的 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的出现,人们总会选 择去相信和追随大多数人的优势意见,使 得多数意见越来越多,形成一种压倒性优 势,其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沉默的螺 旋”。此时,网民几乎都处于一种无意识 的、本能模仿状态,比较容易被周围环境 中的表层信息或者狂热的情绪和行为所 感染,以致很多人打着“惩恶扬善”的旗 子,在一种毫无知觉的“去责任化”的基础 上,聚集成大规模的网络暴民集合从而形 成网络暴力。
二、网络舆论暴力的相关概念阐释 2007年8月,《人 民 日 报》发 表 了 题 为《对“网 络 舆 论暴力”说“不”》的 文 章,该篇文章总结了网络舆论暴 力的三个特点: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进行恶意制裁, 以寻求网络问题在现实中解决;通过人肉搜索公开当 事人的隐私,煽动人群对当事人进行语 言 暴 力,产 生 群 体极化行为;对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进行实质性的威 胁、恐吓、并造成严重伤害。该篇文章引起了学术界对 于网络暴力的重视并开展对网络暴力的相关研究。 网络舆论暴力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大量 网民对特定的网络事件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并 通 过 网络言语和线上行为以非理性的态度表达对当事人的 意见,并对当事人造成人格和声誉上的侵犯。无 论 是 个体事件还是社会公共事件都可能引发网 络舆论暴 力,且事态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网络舆论暴力甚至常 常冠以道德或正 义 的 名 义,但却以过激的手段对当事 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彭兰认为网络舆论暴力主要指的是网民在表达自 己意见时出现的 语 言 暴 力,现如今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相关公众人物,尤其在互联网中受到公 众 的 关 注,则 更 易被网民激烈的言辞辱骂或诽谤,成为网络暴力攻击 的主要对象。 网络舆论暴力往往是在非理性情绪支配下产生的 狂热行为,具有匿名性和群体性,攻击者们身份的匿名 性使得攻击行为带来的伤害更加严重。网 络 舆 论 暴 力 的行为包括:在网上通过言语进行谩骂 和 诽 谤、传 播 具 有煽动性的不实言论、恶意搜索当事人 个 人 信 息、并 在 网上公开当事人个人隐私等。网络暴力分为轻度网络 暴力和重度网络暴力。轻度网络暴力包括网民在网络 上集体对当事人进行语言攻击,但未对当事人的现实 生活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重度网络暴力则不仅是在 网上对当事人进 行 攻 击,还存在公开当事人个人隐私 的现象,使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也受到影响。 在网络暴力的众多方式中,“人 肉 搜 索”是 最 为 普 遍、常用的一种方 式,“人 肉 搜 索”中 的“人 肉”一 词,基 本上表明了此种搜索方式具有的特点,同 其 他 依 靠 网 络程序和数据库进行的计算机搜索不同的是,“人 肉 搜 索”的参与者是那些真实的网民本身,他们通过自身的 生活 经 验、人 脉、信 息 渠 道 等,不断同其他网友一起完 善答案。正是因为“人肉搜索”通过网民间的信息交流 来完成,所以也被称为“社会化的搜索”,将 作 为 工 具 的 搜索和具有交流功能的社区二者相结合,形 成 关 注 统 一问题的网络 组 群,在这个交流圈中使用的搜索形式 也被称为“社 会 化 引 擎”。总 而 言 之,“人 肉 搜 索”即 对 某一网络话题和人物存在兴趣点的网民们以网络虚拟 空间为交流平台,利用搜索引擎的工 具,同 时 借 助 个 人 的经验和判断,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 加 工,并 不 断 完 善 最终答案。 广义的“人 肉 搜 索”借助于互动式的知识问答平 台,例如“百度知 道”作为开放式的问答平台能够将不 同网民的回答进行收集和积累,并不断供其他用户进 一步检索,“新 浪 爱 问 知 识 人”、“天 涯 问 答”、“知 乎”等 都是提供此类服务的问答平台。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 . 传播学教程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