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农业投资战略分析
2021-09-10李鳌梁丹妮
李鳌 梁丹妮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的条件日益成熟,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发展较快,呈现出区域和产业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市场。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希望为业界提供有益启发。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投资;农业“走出去”
中国以占世界不足十分之一的耕地产出四分之一的粮食,但农业技术相对落后与农业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国内对高品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增大并持续位居世界第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呈跨越式增长。但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粗放的发展模式使中国农业企业一直处于价值链底端,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弱,极易受到全球市场负面波动影响。同时,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更多关注生产环节和降低生产成本,缺乏对整个产业链的战略思考和整合,降低了在价值链中竞争力。应积极谋划借力“一带一路”加速推进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业资源,创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发展环境,加强区域农业合作,重塑有利于国内农业发展的国际农业规则,维护全球市场稳定。
一、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当前,我国粮食问题突出,面临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显、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收益偏低等问题。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全球粮食资源配置来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一)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需求量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最近10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比重越来越高,依赖度也逐步加大。我国食用油、糖进口规模也在增加,实际粮食进口依赖度达到20%左右,如此高的进口,未来15亿~16亿人口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不足的安全压力。而国内耕地长期缺乏休耕,过度施肥,导致土壤趋向贫瘠,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为解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粮食担忧问题,解决国内外发展中的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需求,我们需要从全球视野来布局我国的农业发展。
(二)农业走出去具有一定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粮食、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畜牧业产品等都有了巨大的发展,证明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以及肥料工业的发展是成功的,其经验值得推广和应用。把中国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畜牧业的经验运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世界粮食产量和畜牧业产量、经济作物,就可以解决全球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这对全球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利,对所开发的国家有利,对我国也有利。
(三)农业走出去可以实现国家之间的利益互补
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问题。因此,粮食合作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均超过200亿美元。从农产品出口、人口和耕地面积关系来看,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人口相对较少,合计的人口只有6.7亿人,大体是中国人口一半不到,而耕地面积占全球22.53%,是中国的2.6倍,如果这些耕地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可以通过世界市场调节就可以解决。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可带动种子、农业技术服务,加快农机等产品和技术出口,也能推动当地民众就业,促进当地生产与发展。
二、农业“走出去”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仍以直接进口贸易为主,没有从战略上建立农业投资、贸易等互为一体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经验相对不足。
(一)获取国际资源的动力不足
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农业投资,与国内市场和产业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如果国内市场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企业发展,企业会倾向于通过直接进口来满足原料需求,难以有动力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当国内市场成熟饱和以后,才有动力考虑走出去。另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偏弱,缺乏对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出口企业国外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依赖合作伙伴的业务网络,不具备整合国外销售环节的能力或战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需求。
(二)政府支持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一些企业反映,“走出去”项目的审批程序多、耗时长,不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要求,往往贻误商机。政府服务方面,缺乏对一些重点国家农业投资的风险预警、情況分析等信息。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对农业技术转让、物种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方面的支持不够。如财政部和商务部出台的直接补助费用,用于补助企业在海外的前期开发费用、资源回运费用、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等。这些政策不仅支持比例小,范围窄,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中小企业很难申请到。保险方面,针对农业走出去的险种少,避险功能弱。
(三)政治风险、市场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加大
一些经济体对本国农业和农产品市场采取保护政策,人为地对外国企业、产品和劳务输入设置障碍,在投资比例、税费征缴、准入领域、劳务卡发放和签证期限等方面的规定都非常严格。比如巴西规定,外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俄罗斯对劳务配额严格限制,不仅数量少,而且审批手续繁杂,耗时较长。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大多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地区很多政局不稳定,法律不健全,政策朝令夕改,或者投资当地的一些优惠政策在落实时大打折扣,如原来承诺农业机械设备从中国运过去不收关税,但机械运抵了又变卦了,给中国企业造成损失。有些国家政局变化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也对农业对外投资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全球自然灾害加重。农业生产依赖自然条件,气候因素导致的粮食生产条件不适宜,就会降低农产品的产量。
(四)“走出去”的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是相对当地企业具有某种优势,而且是与该企业所有权相联系的、不容易丧失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优势。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缺乏这种优势。我国出口农产品中主要是农产品加工食品(含初加工和制成品),但以一般性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普遍采用普及工艺、成熟工艺,甚至加工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产品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人工成本,企业本身处于产业发展的成熟和标准化阶段。出口农产品的非价格优势主要来自特定原料而不是来自特定知识产权、品牌、独特的加工工艺等垄断优势。以茶叶为例,中国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却不是茶叶跨国经营大国,而英国立顿、德国罗纳菲特等公司却凭借品牌优势长期主导茶叶的国际经营,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不具备垄断优势。
三、推进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戰略问题。从现在起到今后迈向高收入阶段的10~20年中,我国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水土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凸显,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深入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构建开放型粮食安全战略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完善政府服务,制定农业“走出去”的统一规划
在重点合作国家增设我国驻外机构农业参赞或农业外交官,密切跟踪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等,积极对潜在投资者提供可靠而有益的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国别农业投资导向目录,指导企业开展农业对外投资。建立农业涉外项目监测评价体系,跟踪了解农业对外投资的状况和特点。建立完善农业投资、技术合作和农产品出口摩擦报告制度。制定农业“走出去”的统一发展规划,包括国别投资规划、产业投资规划以及重点产品投资规划等。加强政府间的协调沟通,改善企业对外投资环境。加强多边和双边磋商,加快推进重点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签订,利用对外援助和经贸谈判,在国民待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购买租用、雇佣劳工、企业利润汇出等方面改善我国企业的农业对外投资环境。
(二)强化“大农业”海外投资理念,加快建立全球连锁的价值链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合作,强调全产业链的走出去,增强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农业“走出去”不仅仅是去海外“种地”,要将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纳入农业“走出去”的整体布局中,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投资,拉长“走出去”的产业链,提升投资层次。发达国家农业企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运销等环节基本都已实现了跨国经营。因此,依靠自身各个环节的资金规模、技术先进、管理领先等绝对优势能够迅速在东道国占有市场,增强获取东道国家的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和空间,加快构建全球营销网络,进行跨国生产、采购和全球连锁。如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被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奇、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全球90%的烟草贸易被菲莫等7家跨国公司控制。我国要迎头而上,建立农业跨国企业,加强对世界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增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主导能力。
(三)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制定差异化的投资策略
一方面,加大对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农业对外力度,致力于农业技术输出、农业模式输出和价值输出。非洲80%的国家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仍然很低,耕作方式和技术十分落后。但是,非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95%以上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地。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农业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较低。非洲国家也高度重视农业投资,为了吸引外资,许多非洲国家相继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尼日利亚政府出台惠农投资政策:如果出租的资产用于农业相关领域,该企业可获得100%的资本补贴。如果出租的资产是农业机械或设备,企业的上述投资还可以获得10%的额外补贴。苏丹政府制定了促进农业复苏的五年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外国投资者进行农业开发。
另一方面,有策略性地投资发达国家,加快我国农业跨国公司成长步伐。为了改进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附加值,应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积极到美国、欧盟、日本为主的发达地区开展学习型投资。发达国家农业对外投资开展较为成熟,大型跨国农业集团数量多,实力雄厚,在竞争激烈的同时也让我国企业得到学习和成长。在农业领域科研经费投入多,相关研究水平高,农业技术人才丰富,具有高水平的研发创新能力,此外发达国家消费水平一般较高,居民购买力较强,对农产品多样性需求更加强烈,市场潜力也较大。对于外资企业的相关金融支持、信息服务也十分完善,市场管理和运作规范,是我国农业企业跨国成长的一个大好机会。但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制定了较高的准入标准,此外还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农业保护政策,对外资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也较高,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在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可以鼓励大型的农业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联盟,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对发达国家开展对外投资。
(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扩大和开拓市场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尤其是处于国际化初期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投资活跃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和研发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信息、有效利用当地技术资源,还可以为本国技术累积和创新建立更为广泛的国际基础,推动产业发展。在进入投资国之前,企业应认真研究该国的产业政策,采取合作经营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努力寻求投资国的支持。在开展农业投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市场策略。主要包括选择好投资领域,明确投资方向和重点,宣传和推广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树立产品的良好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处理好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保护投资国的生态环境,积极参与投资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打破贸易壁垒,提高市场占有率。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障碍,尽管提高产品自身管理水平,增加对进口国市场规则的适应能力是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根本,但开展对外投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国某水产出口企业虽然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允许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水产品检验检疫手续繁杂,而对和美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的进口水产品手续要简化得多,为此该企业收购了中美洲某水产养殖及加工企业,通过该国扩大了对北美市场出口。
参考文献:
[1]高运胜,康雯雯,景瑞琴.中国民营农业企业“走出去”新模式探析——基于全产业链投资视角[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01):58-68.
[2]胡冰川.“十四五”农业国际合作若干重大问题前瞻[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103-112.
[3]崔樱兰.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J].时代经贸,2020(12):8-9.
作者简介:
李 鳌(1994.11-),男,民族:汉,学历:本科,籍贯:湖南省衡阳市,单位: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龙江监督管理所,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梁丹妮(1991.12-),女,民族:汉,学历:本科,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单位: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行,研究方向:投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