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江苏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与应对研究

2021-09-10张思敏杭梦蝶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疫情大学生

张思敏 杭梦蝶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逐渐普及,高校多次遭遇舆情危机。校园舆情呈现出爆发力强、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选取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信息渠道、评论偏好、服务配置等角度出发,对疫情背景下江苏高校学生的舆情传播开展调查,分析特定环境下该群体的舆情传播特点,并得出一般应对策略,提出建立健康话语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疫情;江苏高校;大学生;舆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17-03

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信息流传途径多、速度快,舆论传播途径成为研究重点。本研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研究江苏高校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分析舆情传播的相关理论,同时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应对舆情事件,提升媒介素养,为高校大学生舆情引导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个案研究法,针对疫情下的江苏省大学生群体进行有关江苏大学生、舆情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收集,并对舆情传播设计专门的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录入分析,获得疫情下江苏省大学生的舆论传播特点,得出针对性结论,希望能为政府、学校应对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一)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遵循随机原则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10份,有效问卷301份,其中男性140人,占比46.51%,女性161人,占比53.49%。从年级总体分布情况来看,大一53份,占比17.61%,大二84份,占比27.91%,大三100份,占比33.22%,大四62份,占比20.60%,硕士研究生2份,占比0.66%,博士研究生0人。从专业分布来看,人文社科类168份,占比55.81%,理工科类133份,占比44.19%。

(二)时间选择

项目的调查时间选取为疫情集中期间,即2020年2月到5月。在这一时期,抗疫部署逐渐踏上正轨,舆情传播以线上为主,大学生已经保持了一定时间的稳定生活,对于疫情期间的舆情发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选择此阶段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二、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一)关注热点话题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高校学生长时间待在家中,无法外出,每日关注手机电视等屏幕的时间相应变长,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218人每天观看屏幕的时间大于5小时,占比72.43%。从问卷结果来看,在疫情集中期间,江苏高校学生普遍有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新闻的习惯,关注度前三的分别是娱乐新闻(占比71.1%)、公共卫生(占比59.14%)、时事政治(占比54.15%)。此外,校园问题一直是多方关注的重点,校园相关的问题一旦出现,很快就会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随着不满言论的增多,社会各界逐渐加入讨论,使得关于校园问题的讨论在线上不断发酵,一旦校方处理不当,网络上的不满就会投射到现实,形成校园舆论危机[1]。

(二)广泛关注疫情

大部分人关注疫情相关内容的时间很长,每日关注疫情新闻小于1小时的仅有37人,占比12.29%。而在具体的疫情相关的时事热点中,最关注的前三类信息分别是监督类(占比26.58%)、存疑类(占比21.59%)、求助类(占比19.27%),但和其他的如谣言类(占比18.60%)、国际言论类(占比11.63%)的关注度相差不大。在面对这些事件时,有89人(占比29.57%)会经常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有110人(占比36.54%)不会发表看法,剩下的人会选择性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看法。

(三)舆情影响深刻

相比传统纸媒,网络稿件制作迅速、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舆情传播得以快速突破时间、空间、主体、阶层的界限,舆情发生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全时空性的特点[2]。在舆情有关的问题上,有205人(占比68.11%)选择使用QQ或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传播,也有半数以上的人会选择通过转发微博或公众号文章的方式传播舆情。新媒体时代,舆情的传播速度难以控制,同时对舆情事件的言论发表经常会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受访者中有93人(占比30.90%)认为他人言论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想法会经常改变。根据调查结果,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消息来源、信息的表达方式(图文、视频)、信息的影响范围。有215人(占比71.43%)认为网络舆论产生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参与主体(网民)的认知因素。

三、疫情背景下江苏高校学生舆情传播特点

(一)网络是高校学生舆情传播的主导路径

在2020年初,因为疫情,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使得高校生几乎100%成为网民,除了日常的线上学习,在被调查的301人中,每日观看屏幕的时间超过5小时的有218人,占比高达72.43%。长时间地接触网络,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初次获得信息的首位信息源,调查结果也显示,有203人(占比67.44%)是通过网络第一次了解了此次疫情。因此,他們在获得了某些热点信息之后,进行二次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仍是网络。

信息时代校园舆情传播呈现传播空间圈层化、信息接收方式定制化、信息发布渠道区别化、信息内容形式视频化、信息结构泛中心化、情绪表达理性化的特点[3],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警醒了人们,因为网络营造出来的虚拟环境并不能等同于现实环境,或多或少存在偏离,高校学生作为其参与主体具有隐匿性,在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后,大学生网民在享受舆论自由的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法界定,最终导致舆论的方向出现偏差。

(二)主流媒体仍是高校学生最信任的舆情传播途径

社交媒体的流行使新闻的生产者和受众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4],大部分被调查者在热点事件发生后,都会选择性地不同程度地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舆情的态度发生改变。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消息的来源(占比73.42%),这充分说明了舆情发生时,相关处置部门要善于利用最具传播效力的渠道,在第一时间发挥正面舆情引导作用。如果出现对于同一事件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不一致时,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相信平时经常接触的主流媒体。虽然在接收信息时,非主流媒体如自媒体传播消息的速度远快于主流媒体,但是大学生对主流媒体更加信任。近年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尤其是高校学生这样一个还在成长中的主体,敏感和思想不成熟都是该群体的特征。传播途径的公信力也是引导舆情正面传播的关键因素。因此明晰大学生最信任的信息途径,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发挥该途径的引导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三)负面与不实信息是影响高校学生舆情传播的主要因素

縱观疫情集中期间的舆情传播现象,可以发现在舆情爆发期很多负面新闻、不实新闻的传播造成了恐慌,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增加,舆情开始爆发。据调查结果,绝大部分人每天都会接收或多或少的负面新闻,仅有26人(占比8.64%)认为这些新闻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而不实信息和模糊的信息则更多。在疫情集中期间,微博和很多官方媒体每天都会辟谣各种会引起恐慌的不实新闻,但即使这样,负面和不实新闻造成的影响依旧很大,比如网络舆论的价值观念偏离和网络话语权的失衡。互联网时代,大量的负面舆情都能通过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话语权的掌控,极大地冲击着主流媒体的权威。特别是在此次疫情中,一些人群恶意操纵网络负面舆情,控制网络舆情的方向。在此情况下,思想还不成熟的高校学生很有可能受到影响,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想法会受到他人言论的极大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

四、建立健康话语的引导机制

对学校而言,顺应时代发展、针对舆情管控难点制定策略并执行是解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传播问题的正确办法。

(一)利用大数据辅助舆情监测

信息时代,大数据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理网络舆情的机遇。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消息传播的主要工具,而网络社会也如镜像一样,不断照应现实社会。

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每天观看屏幕的时间都超过了1小时,而观看屏幕超过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高达72.43%。伴随着技术发展,社交软件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主要使用的社交软件包括QQ、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对此,可以在主流平台上建立站点,直接观测学生、社会各界对于学校的看法,利用大数据搜集舆情潜在信息,从更多的领域对言论进行针对性分析,从而尽早发现舆情危机的苗头,同时网络舆情管理不能只局限于网上言论领域,而必须全面掌握网络舆情运行规律及其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实现线上线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这样才能最有效地进行校园舆情治理。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仍处于不断通过学习充实自我的阶段,而逐渐扩大与学生接触范围的网络为他们带来了海量信息,这些内容丰富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大学生群体具有敏感性,使得高校学生舆情的方向变得不确定。一方面,95后、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另一方面,学生群体较为情绪化,容易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被情绪左右。为了减少网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认知造成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常健康的世界观,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只有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知识,提高媒介道德水平。

认识到个人处理信息能力重要性的大学生有很多。在调查因素的问题中,有29.9%的被访者认为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诚信的因素是个人素质,但有近半数的调查者表示不清楚自己所在高校是否开设了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这表明学校在媒介教育上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媒介教育不足,导致学生未认识到媒介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热情。

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相信自己看到的不实疫情消息较少,并且许多人不会在收到消息后追根溯源,而是直接评论、转发,这表明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认知能力,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媒介素养教育能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及使用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对学生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能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应对能力,有效避免学生轻信谣言、成为谣言传播的推动者。

(三)建立专门的舆情反馈渠道

大多数学校都有反映学生心声的校长信箱,但信箱所代表的信息直达往往会使学生心存顾虑,加上一些管理者的不作为,校长信箱流于形式,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校长信箱寥寥无几。以某校的外卖事件为例,学校不对食堂进行管束,反而限制学生。校方的不作为会严重损害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甚至造成本应合作共赢的学校与学生的对立,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学校中的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和同学交流,或直接上网“吐槽”,很少有人愿意直接和辅导员、老师交流。这也是容易造成校园舆情爆发的因素之一。因此,相比过于简单直接的校长信箱,更应建立一条值得学生信任的专门的舆情反馈渠道。

一条由下至上的舆情反馈渠道可简单分为3个部分:对学生群体进行基础舆情信息收集,由负责中层传输的辅导员、教师对信息进行二次选择传递,学校管理层接收信息并对反映情况进行处理。

首先,做好基层舆情收集是发现萌芽时期舆情危机的重要方式,需要学生的配合。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加入校园管理,考虑到有过半的调查者倾向于通过高校专门的舆情反馈渠道表达意见,学校可以积极安排干部开展学生心理工作,通过他们及时得到学生对于校园生活、学习的反馈,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

其次,舆情反馈以辅导员为主,辅导员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并对干部反馈信息进行简化、挑选,将值得重视的信息层层向上传递。

最后,舆情反馈渠道的末尾是负责处理事件的管理层,是舆情管控的关键。舆情是社会的客观情况及民众主观意愿的结合,只有及时、合理、妥善地处置学生反馈意见,通过发表诚挚的声明来告知学生处理方式、结果,坚持态度明确、处理公开,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获得社会的认可,真正做好校园舆情管控工作。

五、结语

不同时代的舆情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当代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舆情信息流传途径增加、速度变快,校园舆情出现新形势。本研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研究疫情期间江苏高校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在为期一年的调查中,发现当代江苏高校学生习惯网络主导的舆情传播路径,信任主流媒体,易受负面和不实信息影响,同时校园舆情广受社会关注,校内外聯系紧密,容易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联动。这说明新时代高校舆情管控不再是孤立的、内部的,而是开放的、内外交互的,校园舆情管控不能只顾一头,而必须校内外齐头并进。

针对校园舆情新态势,本研究通过查阅多方文献,结合主客观原因,提出应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校园舆情管控机制,主要包括在舆情发展的早期就要开始进行舆情监测,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预防,辅助校园舆情管控,在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同时,将校园舆情扼杀于萌芽之中,这样才能在舆情发生的最初及时控制影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之后在舆情主体上,大学生必须提升媒介素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从源头上减少舆情问题;最后,学校要承担相应责任,建立专门的舆情反馈渠道,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在舆情发生时要第一时间予以重视,了解相关情况,解决问题。以上3个方面要同时进行,综合运用,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健康话语机制。

参考文献:

[1] 颜语.大学生网络舆情识别与主动回应范式的有效建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8):78-87.

[2] 马兰燕.互联网下高校舆情危机引导处理体现建设研究[J].传媒论坛,2020,3(15):12-13.

[3] 周青,周迪.“微时代”高校舆情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19,41(3):97-101.

[4] 魏茹芳,满瑞琦. 5G时代网络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及治理[J].采写编,2020(03):14-17.

作者简介:张思敏(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行政人事管理。

杭梦蝶(2001—),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运营管理。

猜你喜欢

疫情大学生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