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形象书写

2021-09-10李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金时代萧军萧红

李畅

许鞍华自称《黄金时代》是一部带有“实验性”的一部影片,影片运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抛弃了以往人物传记片过于主观还原现实的原则,而是选取萧红人生中的重要阶段,由这个时期的见证者脱离出影片正在进行的情节,对镜讲述这件事情。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实验性”电影的原因所在。编剧李樯表示:“对萧红,永远无法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成了我写作定义的一个要点,历史和历史人物地位虚无性在写作中一直伴随着我。一个人的生活和她的传记紧密绑在遗弃。以往的人物传记片都是力图表现一个确定的形象,我却背道而驰,所以虚无、模糊成了这部电影的特色,这也是我想真正讲述的一个重要内容。”1

一、多元视角“对镜讲述”

《黄金时代》的实验性是有目共睹的。影片开头,汤唯扮演的萧红对着镜头平静地说道:“我叫萧红,原名张乃莹……享年31岁。”这样颇为荒诞但新颖独特的亮相吸引了观众目光。《黄金时代》是一部由萧红众多亲友面对镜头讲述的萧红传,这些人基本上涵盖萧红各个时期有密切交往的友人,多元视角交织组合,共同构建起萧红的主体形象。剧中这些人物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充当着类似“解说员”的角色。片中出现过的叙事人包括萧红的弟弟张秀珂、舒群、白朗、罗烽、许广平等等,这些人在镜头前,“不合情理”地拥有了上帝视角,他们作为已经知晓萧红一生和历史的人,交代萧红的具体生平和事情的来龙去脉。弟弟讲她出逃,舒群、白朗讲述二萧相识相恋等等。影片中在萧红与萧军分手的这个情节,采用了“罗生门”式的叙事手法,不回避地给出了老年萧军和老年端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众多叙述者对镜讲述萧红,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告诉观众有关萧红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答案,对她的阐释就应当是多样化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影片的叙述者人数虽多,但具体讲的内容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萧红的经历这一表层面上,而并没有涉及他们自己对萧红的评价的原因。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叙事手法,抛弃了以往传记片过于主观还原的创作理念,不去妄加猜测做出评论,而是写实,萧红的一生得到了较为真实的还原,镜头尽量不偏不倚地只是进行叙说,对其命运多舛及不幸隐约流露出同情式的理解,也给了观众更大的阅读自由和理解空间。

二、叙事结构断裂呈现

对于展示人物一生的电影,导演在表现的时候通常会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或是对其内在精神人格有着塑造、影响作用的事件来作为拍摄的重点。《黄金时代》也是这样,选取的重点场景分别是与王恩甲的分手、在东兴旅馆与萧军相遇、在上海鲁迅家吃饭聚会、在延安与萧军分道扬镳、在香港度过生命最后阶段等节点式的片段,同时又有 30 年代文学团体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如鲁迅、许广平、胡风、梅治、聂绀弩等,全景式重现了三十年代文坛大致风貌。编剧李樯在采访时说道“那她是个作家的萧红,我就一定要在影片里面呈现她代表作的某些段落,让没有读过她作品的人,也可以从影片里面获知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她作品的某种风貌。”2影片开头结尾便引用萧红作品《呼兰河传》表现她幼时在家里后花园中与她与祖父的记忆;后有二萧在哈尔滨的穷困生活时,参照是《商市街》里的描写;二萧初次登门鲁迅家,之后与鲁迅的日常来往,用《回忆鲁迅先生》里的文字作场景还原。文学文本的叙事功能被突出,更是深入展示了萧红的内心。写信、说出自己作品中的句子成为许鞍华选择的主要叙事手段。片名“黄金时代”来源于 1936 年 11 月 19 日萧红在日本给萧军的长信里,电影中以萧红独白的形式出现:“……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许鞍华选择这一名字本身就是对主题的暗示,有很大的张力,展示了大时代与小个体之间力量的悬殊,展示了萧红当时内心的苦闷却释怀。

三、影片中萧红形象书写方式的超前性

在萧红的年代,大多数作者执着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她却是关注着无关于政治主题的民风民情、人民的愚昧……在文学史上萧红一度是被忽略的存在,直到20世纪90年代,海外汉学对其发现及分析逐渐影响到中国大陆,在新世纪前后一度成為文学热点,“萧红热”的一次次涌现使越来越多的人愈发清晰的明白着这么一些问题:逝世这么年后的女作家萧红,即使她不被列入“大家”之流,却还是有着深入人心的影响,萧红的作品有着超越时空的顽强生命力,萧红本人同样有着独特的价值。萧红的生命是传奇的,非常具有普世价值的,所以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孜孜不倦的研究她的作品,她的生平,她的内心。《黄金时代》中的萧红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风暴中心,但她的内心深入却一直保有这超越现实的平静,萧红和身边的女性朋友都大不相同。白朗与丁玲身上都透着一股子为革命的激进性,她们主动参与时代,激情昂扬,但萧红却是十分冷静,甚至冷漠的。萧红对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想要做什么,放弃什么这方面有种超脱时代超脱现实的冷静与清醒。放在今天,追求自由,独立自我,富有才华的女性在世界各地都不少见,这样子的女性绝对不会因为婚姻而束缚住自己的自由灵魂,萧红的感情生活并不如意,物质生活也并非稳定,她漂泊于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心,呼兰河、北平、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居无定所、客死他乡,漂泊是萧红毕生的主题,她一路向前,跌跌撞撞也未曾退缩。

结语

制片人覃宏先生说:“《黄金时代》的目的想告诉今天所有人,每个人都应该勇敢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选择爱情、自由实现梦想、自由批评……”电影《黄金时代》结尾处,导演再次将视线带回到给予过萧红一生最温暖记忆的自家后花园内,镜头下明媚温馨的一幕是慈祥和蔼的祖父牵起天真烂漫小孙女的手,“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萧红是谁、谁是萧红的发问,其实无关萧红,而是后人的不断构建与想象。《黄金时代》引发了大众对萧红重新的讨论与思考使萧红在当代所代表的追寻自我、崇尚自由、不断蜕变的女性形象将被更多接受和喜爱。

注释:

《 这 是 黄 金 时 代, 只 是 在 笼 子 里 》, http: //blog.sina.com.cn/s/ blog_40238a710102v3qz.html。

2豆瓣阅读《穿过黄金之路》编剧/监制李樯实录(下)https://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1002399/chapter/6063486/

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黄金时代萧军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文人萧军是决斗高手?
度过浩劫终见光明的萧军
萧军与 《文化报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