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会开花
2021-09-10李卓
李卓
初三的日子充斥着压抑与不安,焦虑和彷徨。仿佛现实都是虚妄,每天都在心里祈祷快点过去,快点过去。当看到同学趴在桌子上哭泣;看到老师拿着成绩单,抱着一叠卷子的时候,祈祷的次数会更加频繁。
“五一”国际劳动节和母亲去了北京大学。母亲是为了鼓励我,让我放松。而我则是为了避开模拟,远离复习。带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我和母亲踏进了传说中的北京大学。
我不是个好学生,深知自己与这首府无缘无分。小时候经常考虑是去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想的太多了。不过,在我踏进北京大学的那一刻,我承认,即使是参观,我都是幸福的。
北京大学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要是从背起书包那一刻就来看看这里,触摸真实的梦想,也许我拼了命也要考上这里,这里是一种气氛,抑或能塑造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不是物质能满足的。
面对着未名湖,如此畅快的阳光落在如此宁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遮掩,如此透彻。我才明白,有梦想的人,才能活出生命的真谛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有这么一个镜头。沈佳宜教柯景腾学習数学。柯景腾说,你信不信,你信不信十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可以活得好好的。
沈佳宜说,我知道。
柯景腾说,那你还那么用功读书。
现在,我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是因为梦想。
其实,只要有梦想,即使徒劳无功,也要真真实实的感受那为梦想奋斗的炙烤。
做过很多伤人的事,说过很多伤人的话,嘲笑好学生老土、幼稚、不洗头发,面对着北京大学校园里那一排排古树,才觉得自己最该被嘲笑:软弱、自大,奢侈。不屑于别人的梦想,不相信有人过着朴素的生活。可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听见老树在我耳边说,你看,梦想会开花。
离开的时候和母亲在北京大学门口合了影,在按下快门的一刻,一对父子出现在我们的镜头里。
那位父亲穿着深蓝色似乎是上世纪80年代的衣服,黑色的裤子,很瘦,皮鞋上有很多灰,鞋边还沾了泥,没有穿袜子,脚踝骨的皮肤像树皮,他提着一个塑料袋,真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那个同学低着头和比他矮很多的父亲说着什么。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
这张照片我夹在了字典里,从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要有最朴素的生命与最遥远的梦想,要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会开花!
【评 语】这篇文章内容充实,很好地揭示了中心。为了缓解“我”的中考压力,母亲带着“我”来到北大,看看这里的环境与氛围,希望能为“我”追求梦想之路鼓劲,加油。“我”深深地被她吸引着,感染着。这里的人多是追梦的人,看到他们,也让“我”懂得了只要去努力,去坚持,梦想之花就会开放。
语言上,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但是,朴实的语言中却能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朴素之美,就如和朋友一起聊天,娓娓道来。这样的叙述语言,体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评教师 庞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