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9-10宋瑜

清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宋瑜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关系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融入生活化目标和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化法治意识。以下将探讨构建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在各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其作为载体,在教学各个环节渗透生活化元素,使课堂呈现生活化教学资源和问题,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价值体系,强化对法治内容的理解。首先,将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目标时需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现实,以此作为教学指导。其次,将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需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活动,设计与学生成长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交流沟通中了解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与法治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同样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融入生活化内容,使小学教学课堂真正具有生活化特色。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生活处处有规则》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需要关注规则与学生生活的密切性,从而确立“认识规则、了解规则,明白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这一目标,同时基于当前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目前应该遵守的规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教师则需要充分了解当前小学生的思维状况和行为习惯,进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学生经常性参与的游戏,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探讨游戏规则,进而唤醒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此引出生活中的相關规则,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针对教材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感知。通常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了多种生活化的内容,其对学生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那么教师需要特别针对相关内容,借助图片、动态视频等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增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并收集与教材相关的生活信息,在课堂中设置相关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关注的视角整合课堂知识,从而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材内容的启发下,将课本中出现的图画、文字运用信息技术还原成客观事实,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且再现的情境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可以调动情感深入感知,高效内化知识,塑造优良的个性品质。

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与民间艺术相关的视频,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调动个人情感感受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民间艺术,了解当地民间艺术的现状,从而整合课本中的民间艺术内容,使学生从多个层面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组织多样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优化教学效果。相较于其他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特征较为明显,而要实现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则需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组织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思维碰撞及生活践行的过程。一方面,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理解、内化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践情境中迁移、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此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使其内化为个人的力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媒体案例、时事新闻及具有鲜明教育的影视作品,并在班级中组织交流会或辩论会,让学生针对道德与法治内容树立独立思考意识。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小区和社会其他区域内做相关调查,使学生真正走入生活场景,主动观察,将其与课堂知识融合,以此建立与生活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和法治观。

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并有意识地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形成绿色生活的观念”,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作为组织与实施形式,即在校园中调查环保状况,让学生亲自感受、体验、领悟,就校园中绿色生活方式的不足和优秀之处提出个人的意见,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绿色生活的观念。教师可以和学生针对活动进行交流,以此向学生强调切实落实绿色生活的观念和行为。

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各个环节渗透生活化元素,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深化学生的感知,深化学生对道德品质与法治的理解,同时要组织多样生活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思维体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腾飞路小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