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当代书画史视阈看国画创作的创新发展
2021-09-10何光琰
何光琰
【摘要】 一直以来,地域文化影响着书画家们的创作思想、创作内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我国书画艺术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书画艺术家的创作创新;十八大后,我国启动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课题,进一步拓宽书画创作新天地,创作出一批彰显民族精神、记录时代发展印记的书画艺术精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给艺术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和引导,书画艺术创作又将进入高质量的创新时代。
【关键词】 当代书画史;国画创作;创新;高质量;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8-0069-02
中国的书画创作始终应遵循的原则是先学习各家所长,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也只有理清各个时代的创作特色,观摩名人的书画风格,学习名家的创作技巧,才能在继承中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才会有底气、内涵和生命力。
一、传统地域文化对书画创作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它只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如陕北黄土文化、甘肃河西走廊文化、新疆西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等。这些文化普遍反映在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中,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有着文化差异,同一个国家各个地区、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时也是很显著的。民间所谓“隔山难通语,过河不同俗”,就是对文化地域性的通俗表述。
书画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而创作出来的。好的美术作品都有着普世的价值观念,要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么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者是艺术家自己的所思所想。艺术家的创作受着多方面的影响,地域性文化的差异是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书画家以当地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创新出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吉林艺术学院赵开坤先生的风景作品,他的风景作品有着浓厚的东北地域风格,浓密的树林与散落在其中的村庄交错,白桦树、绿松林、红砖、灰瓦等等,只有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陕西刘文西先生,数十年前往陕北延安,通过采风、写生,总结提炼形成了独具黄土特色的绘画语言。也正是因为生活在不同的黑土地、黄土地上,两位先生才能对两种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书画作品。两块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内容。
当然,地域文化不仅包括地理环境还有当地的民风、民俗,西北地区虽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但在这片大地上养育形成了农民朴实、憨厚爽朗的性格。许多艺术家就对西北农民这个题材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的流露,最后通过艺术创作出来变成艺术作品与大众见面,让观赏者也享受着艺术家在当地文化中所体会到的感悟与思考。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的艺术创作变化
全面抗战开始后,艺术家们深入前线进行宣传。抗战时期提倡将艺术与政治相融合,创作题材和内容要从生活中来挖掘,要能贴近广大人民群众。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更对书画艺术界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讲话后,国画艺术创新形成新的风格:第一,国画创作紧随时代的发展,积极宣传抗战思想、鼓舞广大战士和群众;第二,创作时很少局限于上述地域文化形式,各地国画艺术都拿来借鉴,去粗取精相互融合;第三,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不在于画家的艺术技巧有多高,而是作品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和感动有多深。
讲话至今,我国美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长安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壮大。“长安画派”是由石鲁、赵望云、李梓盛、康师尧、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为代表的美术团体,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中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
1942年,赵望云开始首次来西北写生。从西安到嘉峪关,历时5个多月,完成100余幅写生画稿。赵望云在敦煌艺术和西北风土人情影响下,形成简括淡远、朴实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此后一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面向生活,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积雪下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他足迹所到西北各地,都创作出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
陕北的黄土高原,在长安画派之前,不曾有画家去表现过。石鲁找到了表现黄土高原的艺术语言。以大刀阔斧的拖泥带水皴法,以浓重的矿物色与淋漓的墨色混用,干湿兼施地表现陕北的黄土高原,气到势合,意象浑成。特别是《转战陕北》这幅作品除艺术构思新颖之外,艺术语言也极具个性,给人印象深刻。石鲁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得到美术界不少同行的赞誉。
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拓宽新时代书画
创作新天地
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是国家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项伟大创举。特别是十八大后,许多优秀的画家将自身的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贯穿到了作品当中,塑造出一系列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形象。
这些作品重点在于传承优秀中华民族精神、宣扬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在表现手法上也更加多元化,在规定的主题范围内艺术家们极大地拓展了自由创作空间。它们代表了当代中国主题性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有些作品堪称经典传世之作。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启动也为当今艺术家树立了一个标杆,历史题材创作更多的是通过图像文字资料的记载,在不偏离史实的基础上,艺术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观、表达角度、表达方式主观地进行创作。所以对于历史题材绘画来说历史的真实性是它们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但历史题材绘画绝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复刻,而是要求艺术家们对这些真实事件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及加工,赋予了它们时代感及艺术性。虽然这类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都充满了浓郁的戏剧色彩,更是增添了许多审美趣味,以更直观的方法为大众呈现出了真实的历史,与观者产生共鸣,再现那段渐渐被人遗忘的时光,并且肩负起感化、教育下一代年轻人的重任。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群像类的作品占据了极大比重,群体肖像画是人物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更好地为历史事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了祖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另外在群体肖像画中较容易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内涵,蕴含着特殊的人文情操和现实关怀精神,其中承载着人的喜怒哀乐,贴近现实生活直视问题,使绘画真正的具备生命力。
《戊戌六君子祭》是杨参军历史题材画创作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是由“戊戌六君子”构成的,可以从画面中看出作者并不拘泥于对各处细节的着重刻画,而是从整体出发着重体现绘画的意境和形式语言的表达,笔触灵动,主次关系明确,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充分体现出历史人物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特点,他们虽然身着囚服很是落魄,但是眼神依然坚定,他们对世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希望能够用他们的牺牲来唤醒世人麻木的内心;纵观整体画面可以发现明暗对比十分强烈,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格外震撼,背景题字与人物的交叉打破了常规的格局,营造出一种肃穆和纪念碑的气氛。
华其敏先生创作的《铿锵玫瑰——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这组画描绘的是中国女子排球队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世界冠军的精彩时刻。创作者华其敏以水墨人物画为主,十分讲究笔墨情趣。他对人物的描绘运用了工写兼备的绘画表现手法,用流畅且动感的线条地勾勒出运动员们的动态美。人物造型方面也一改往日纤弱柔美的中国女性形象,突出描摹了顽强拼搏的中国女排精神。这种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恰好是新时期大众所崇尚的,中国女排的崛起也映示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在画面中欢呼呐喊的背后,不难想象出运动员们在训练中的辛苦,是如何攻克难关,对抗种种压力,最后为祖国争夺下世界冠军的。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给艺术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和引导。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书画艺术是广大群众的艺术,书画创作要紧跟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和需求来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肯定了文艺发展应该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面对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应该守护初心,牢记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多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令人民满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姚相君.美术史学历史发展研究——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例[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9,(08).
[2]范蕾.新疆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3]高晶,邱佳岺.北欧戏劇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艺苑,2014,(01).